為了更深入了解廣德市東亭鄉的非遺文化,2023年7月7日,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電氣與自動化系“風動竹韻,扇舞畫意”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赴安徽省宣城市廣德市東亭鄉開展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通過雙手傳承非遺文化,用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是發展經濟,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經濟,廣德市地處江南丘陵、皖南山區,群山環繞,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圍繞著竹發展手工制造業,積累了很多非遺成果,其中比較出名的是唐氏竹編、明德折扇。
圖為社會實踐團隊合照
制唐氏竹編,尋匠人精神竹編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在實用性和裝飾性方面都有廣泛應用。除了常見的簸箕等制品外,竹編還可以作為藝術品,在時尚配飾、文創產品等領域有著獨特的裝飾功能。
在調研活動中,我們認識了竹編傳承人唐師傅,為團隊成員上了生動的竹編體驗課,從竹編藝術的起源、盛行、流傳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將團隊成員帶進精彩的非遺文化世界。唐師傅現場教學,她利用幾根纖長且有韌性的新鮮竹條,很快就制作了一匹精致的竹編馬,這看似隨意的扭動,其中蘊藏著匠人們的巧思與智慧。團隊成員被高超的編織技巧折服,雖手法笨拙,但是在唐師傅的耐心指導下,也學會了簡單的竹編手藝。
圖為傳承人唐師傅為團隊成員講授竹編具體步驟
做明德折扇,體文人風雅宣城自古以來被稱為“文房四寶之鄉”,除了筆墨紙硯以外,扇子也是文人的心頭好,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明德折扇,具備制作考究、實用性高、觀賞性好等特點。制扇往往是從選竹開始,經歷開胚、分層、蒸煮等近四十道工序,再經過構圖、描稿、分色等三十多道工序,最后才能將一把完整的折扇展現在大眾面前。折扇最具意境的是匠人們在潔白稠密的扇面上用筆勾勒出輕松流暢的線條,繪出手工藝人的情愫;一撇一捺寫下一個又一個文字,寫出手工藝人的故事。完成扇面的繪制以后,要先用通條將扇面上放置扇骨位置的部分通一遍,便于后續扇骨的放置,減少對扇面的損傷,然后,將最大的扇骨上邊緣與扇面上邊緣對齊,刷上膠水,兩者粘貼在一起再進行固定,等待一段時間以后,才能制成一把精美的明德折扇。
圖為團隊參加制作折扇活動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產業支撐,也需要精神支撐。非遺帶來的不僅僅是產業振興和經濟發展,還有精神延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依竹而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培養了眾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傳承人,他們順勢而為,迎難而上,不斷改進技術,精益求精。一地一竹創造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最終帶領人民過上美好生活。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了解非遺文化,利用地緣優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當今發達的新媒體資源,積極參與傳播非遺文化,學習相關手藝,用實際行動傳承非遺,弘揚非遺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