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正當時,非遺文化煥新生。為傳承木龍榨古法榨油技藝、匠心古法助力鄉村振興,2023年7月19日至7月21日,浙江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覓匠心古法,沿千年技藝”實踐服務團在徐麗玲老師的帶領下前往被譽為“中國茶油之鄉”的衢州常山,開展了為期三天的尋覓非遺古法之旅。實踐服務團深入黃塘村,通過主題調研、座談采訪、入戶宣講等形式,探究常山非遺技藝傳承與新時代致富發展之路。
伴隨著雨后的清新,實踐服務團一行人前往采訪“木龍榨”非遺傳承人。常山山茶油以天然產出的油茶籽為原料,是真正的純天然綠色食用油,民間俗稱“益壽油”。而在長期的油茶制作過程中,常山慢慢形成了一種山茶油傳統制作工藝——“木龍榨”非遺榨油工藝,劉海其先生就是這一技藝的傳承人。
圖為“木龍榨”非遺技藝傳承人劉海其老先生。賀晗逸 攝
在劉老先生的講述中,實踐服務團了解到在“木龍榨”制油的過程中,采果、堆漚、曬果、脫殼、碾粉、過篩、烘炒、蒸粉、包餅、榨油、過濾等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就拿烘炒來說,火太旺了,榨出來的茶油的色澤和清香度會受到影響,但火太嫩,水分沒有完全蒸發,這樣榨出來的山茶油的純度和品質也會受到影響。像這樣這一道道工序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榨出來的山茶油都會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榨油師傅在單調勞累的榨油過程中還創造了許多獨特的技巧性動作與號子。劉老先生就給我們現場展示了一段,只見他架好姿勢,猛地后退幾步,再向前邁進,嘴里還不忘喚著鏗鏘有力的號子“哎欸嘞!嘿嚕呦”。
在劉老先生熱情的分享背后,也藏著無盡的無奈。在工業化機械化的快速發展下,人工榨油也慢慢被機器取代,榨油坊子里沒有了號子的聲音,取而代之的則是機器的發動機聲。與此同時,青年人口的外流也使得這項手藝缺少青年人來繼承。這讓實踐服務團的成員們在探索“木龍榨”閃光點的同時,也充分意識到了這項非遺技藝未來發展的難點,并思考如何通過自身影響力留住非遺根脈,助力古法技藝傳承與發展。

圖為劉老先生向實踐服務團成員講述榨油技藝。 賀晗逸 攝
實踐服務團還前往了黃塘村“鋼叉舞”非遺傳承人的住所。鋼叉舞起源于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鋼叉舞的傳承人——涂水林先生,在興趣和村里人的影響下,13歲起就開始接觸鋼叉舞。
“這功夫很難很危險,需要每日勤練才能不在表演時失誤。”他邊說著邊拿起了自己的鋼叉開始演示。只見他馬步一扎,雙手一放,鋼叉如同安上了永動機,從他的左臂滾向右臂,又從右臂滾向了左臂,越滾越快,伴隨著清脆金屬碰撞的聲響。在后續的交談中,團隊成員了解到涂老先生所帶領的鋼叉舞隊多次在省級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他也被授予首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稱號。
圖為實踐服務團與涂老先生合影。賀晗逸 攝
實踐服務團的第二站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課堂。實踐服務團將非遺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為小朋友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什么是非遺”、“怎樣傳承和保護好非遺”等問題,讓保護非遺的意識在小朋友心中生根發芽,使常山非遺文化代代相傳,長久不衰。

圖為實踐服務團為小朋友開展非遺課堂。賀晗逸 攝
在講課之余實踐服務團組織小朋友們發揮動手能力,用手中的筆,在信紙上寫下對未來的寄語、對非遺傳承以及鄉村未來發展的展望,并鼓勵小朋友們發揮想象力在信紙上畫出自己心目中未來的黃塘村。
最后,實踐服務團通過知識競賽的方式,鼓勵和引導小朋友們鞏固學到的知識,有獎提問充分調動了小朋友們的積極性,使小朋友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圖為小朋友們寫下未來展望。溫棋洲 攝
實踐服務團的第三站來到了達塘村“遇見確幸”民宿,拜訪了鄉村中的本土主播——徐露露。通過新媒體流量的力量,她為村里農戶宣傳銷售胡柚,曾創下一個月賣出6萬公斤胡柚的記錄,并且開辦民宿,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真正做到了直播反哺富鄉村,青春助農享幸福。
在充滿鄉土氣息的民宿中,實踐服務團采訪了徐露露女士,了解到她之所以選擇返鄉創業,走向熟悉又陌生的田野,放棄留在大城市發展的原因。徐露露女士用腳沾泥土的力度,傳遞情系民生的溫暖令實踐服務團的成員們深感敬佩,她說道:“未來,我將繼續投身鄉村振興大舞臺,搭建更多青創平臺,鼓勵更多有夢青年來鄉村追夢!”
圖為實踐服務團采訪徐露露女士。賀晗逸 攝
此外,實踐服務團向徐露露女士請教了有關鄉村直播的內容、技巧等問題,并在她的耐心指導下開展了“木龍榨”古法榨油非遺傳承直播。臨別時,實踐團成員為其民宿書寫下“小確幸”三字卷軸,留下財稅青年足跡。

圖為實踐服務團成員書寫“小確幸”卷軸。賀晗逸 攝
非遺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讓非遺文化再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當代青年的重任。實踐服務團通過實地調研、開展活動等方式充分認識到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同時發現非遺文化可以與鄉村結合,在保護非遺文化的同時促進鄉村振興。在后續,實踐服務團將根據調研的結果整理并匯總資料,并撰寫調研報告,讓非遺文化被更多人熟知,進一步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