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下鄉促振興 實踐育人譜擔當 巢湖學院“鄉村振興必有我 資助政策下鄉行”實踐團赴安慶市、霍邱縣開展資助政策宣講活動
資助工作是高校“三全育人”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學們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為契機,以國家資助政策為抓手,勇擔“扶智”使命,把資助政策的溫暖火種播撒在祖國大地上。巢湖學院“鄉村振興必有我,資助政策下鄉行”理論普及宣講團在指導老師吳娜、徐紅杏的帶領下,前往安慶市痘姆鄉以及霍邱縣大墩村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對國家資助措施和育人成效的宣傳,讓國家資助政策走進鄉鎮,真正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
探索新思路,傾力齊準備
團隊成員多次與指導老師召開會議,在交流中不斷開拓創新思路,探索現階段經濟困難學生需求,精心制定實踐規劃。一波波熱切的思維碰撞,積極發表的意見與見解,同學們共同為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出謀劃策。團隊成員進行分工協作,在出行路線、安全保障、經費保障、聯絡實踐地點、制作問卷視頻、整理采訪提綱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
7月11日早上,團隊成員乘車前往安慶市痘姆鄉。座談會上,痘姆鄉黨委書記汪峰以痘姆鄉脫貧攻堅成效為切入點,介紹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當前資助政策所取得的成效。他希望調研團隊能夠將國家資助政策更好地推介給村民,讓資助這項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團隊指導老師吳娜向大家介紹了團隊的活動目的和內容,簡要說明了巢湖學院大學生資助工作概況和國家資助政策最新政策調整內容,雙方就學生資助工作在育人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展開討論。
入戶廣宣傳,政策暖人心
團隊成員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前往受資助學生家中進行調研訪談。在走訪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即使在受資助學生家庭中,也存在家長對于資助認定標準、申請流程等相關內容不太了解的情況,大家以國家資助政策、資助措施、育人成效為宣傳重點,用通俗易懂語言向村民介紹資助政策相關情況。采訪中,一位五年級的受資助學生引起團隊成員注意,“我要好好學習,不讓父母那么辛苦”,信念堅定的孩子用稚嫩的語言讓大家切身感受到資助政策的力量,體會到資助政策的意義所在。手把手傳遞,面對面交流,成員們通過走訪、發放問卷,將國家、學校與家庭緊密相連,讓困難學生家庭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
資助下鄉行,走“新”更入心 霍邱縣長集鎮大墩村,曾是國家級重點貧困村,由巢湖學院對口幫扶,幾年的幫扶,這里貧困人口發生率從17.6%降至0.19%,2020年,學校扶貧案例入選全國教育扶貧典型案例。“不讓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因貧輟學”,學校對入學的霍邱籍貧困大學生優先落實學費減免、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等各類資助政策,全額減免經濟困難大學生學費。近三年來,學校資助霍邱籍全日制在讀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五百余人次,提供各類獎助學金169萬余元。
針對大墩村鄉村振興基礎,團隊調整宣傳方式,了解到存在群眾落入以資助為名詐騙的圈套后,同學們結合專業知識,精心準備情景劇《謹防以資助為名詐騙》。情景劇結束后,同學們向現場群眾發放調查問卷,同時進行講解,一對一服務,解答家長困惑,傾聽學生心聲。

言語傳政策,希望寄青年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對大墩村中心校馬校長進行了專訪。馬校長從資助類型、資助力度、認定流程等方面與大家分享了大墩村的國家資助、學校資助、政府資助三種形式。同時在與馬校長的對話中,同學們也深刻感受到國家資助政策的更新與完善,“無需學生申請,直接下發資助”,馬校長告訴團隊成員,目前大墩村積極構建以數字引領的學生資助管理體系,為推進學生資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學校利用大數據平臺為全校學生進行精準畫像,定期動態更新,由學校對每一位貧困學生進行家庭經濟狀況甄別,確定貧困等次,精準幫扶。數字化的應用,在提高精準度以及效率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為學生切除后顧之憂。
凝心聚力,立德樹人,促鄉村振興。國家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也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多年來,學校形成了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的資助育人模式,實現了“扶貧,扶志,扶能”的有機結合,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團隊秉承著將“扶困”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的原則,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化落實資助育人政策,主動宣傳、精準服務,通過入戶宣傳、調研,擴大學生資助政策宣傳覆蓋面,確保政策知曉率和資助工作群眾滿意度,將黨和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懷傳遞給學生、家長及其社會,推動全社會形成了解資助、關心資助和參與資助的良好氛圍,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真正做到將資助宣傳工作落細落實,傳遞助學筑夢鑄人的國家愛心。

(文/陳冠楠、徐紅杏 圖/阮楊、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