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歷史過往的紅色精神,直至今日,仍高舉旗幟,揮舞著旗擺,指引方向。為傳承新四軍文化,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赴涇縣暑期實踐團隊,在丁博遠老師的帶領下,在7月9日前往皖南涇縣云嶺鎮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調研的形式研究發揚皖南紅色文化。
7月9日,夜里一場大雨過后,習習微風使燥熱的空氣添上幾許涼意,晌午時分,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谷雨天碧,凱歌浩蕩”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新四軍軍部舊址,路上所見之處處有著“N4A”以及不同時期新四軍的臂章符號,團隊成員紛紛感受到濃厚的皖南紅色文化氛圍。
新四軍軍部舊址總建筑面積達一萬平方米。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為今在保護的舊址點有:軍部司令部、軍部大會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導隊、戰地服務團,中共中央東南局、烈士墓、葉挺橋等十處,并新增了《云嶺碑園》、葉挺銅像廣場、輔助陳列、專題展覽等設施。結合復原陳列和輔助陳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現當年新四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豐功偉績,以及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悲壯一頁。在這里,隨處能尋覓到皖南事變留下的歷史的車轍。

圖為軍部司令部舊址
首先,解說員帶領團隊參觀了軍部司令部(種墨園、大夫第)舊址,在云嶺山下葉子河畔的羅里村,原為兩座地主宅園(“種墨園”、“大夫第”),軍部司令部參謀處、秘書處分別設于宅院中。司令部舊址中陳列著葉挺軍長、項英副軍長、音樂家任光等人的住處,陳舊的床具桌椅無不展現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樸素的生活以及為了民族大義忘我工作的點點滴滴。

圖為新四軍軍部舊址石碑
一張門板,兩張板凳就是一張床,一睡就是20多天,團隊成員觸景生情,體會到了新四軍將士與敵人偽軍戰斗生活的艱苦,敬佩前人堅忍不拔的意志。此外,團隊成員還參觀了周恩來視察工作時下榻的地方,以及美國記者史沫特萊、音樂家任光、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等人辦公的地方,學習到周恩來為新四軍發展提出三項原則:
(1)哪個地方空虛,我們就向哪里發展;
(2)哪個地方危險,我們就到那個地方去創造新的活動區域;
(3)哪個地方只有敵人偽軍,友黨友軍較不注意沒有去活動,我們就向那里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周子昆辦公室
團隊隨后前往新四軍大會堂舊址,在祠堂前進中央,矗立著紀念周恩來1939年視察新四軍軍部視察的雕像。移步后庭,團隊進入了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里面寫著葉挺軍長的話:“寧做沙場鬼,不做亡國奴!”陳列館里展示了新四軍成立、轉戰云嶺、開展大江南北抗戰、皖南事變的幾個階段時期的斗爭故事,還系統介紹了新四軍先遣支隊、第一至第六支隊的成員,新四軍政治部、司令部、教導總隊、占地服務團和醫院等組織,以及國內國際各個地方給予新四軍的支持。

圖為周恩來同志雕像

圖為葉挺軍長語錄
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移步烈士紀念墻,一個個先烈的姓名在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大家低頭默哀,為民族獨立而戰死沙場的將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圖為皖南事變烈士名單
新四軍是黨領導的軍事力量的縮影,凝聚著黨從創立到成熟的思想精華。紀念館中一字一句一物都生動地記錄著新四軍在敵人重重阻撓下的無畏反抗,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團隊成員感受到革命前輩為革命事業奮不顧身的崇高精神,要向革命前輩學習,繼承皖南紅色文化的優良傳統,發揚皖南紅色革命精神,讓皖南紅色文化精神唱響新時代!

圖為實踐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