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以鄉村的文化優勢來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發揮新時代青年在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2023年7月6日,邵陽學院文學院赴邵陽市隆回等縣區農村文化振興服務團在邵東市團山鎮開展了下鄉實地調研活動。
上午9點15分,調查團到達了團山鎮的雙江村,在當地的村支書金根陽和團山鎮黨政辦主任趙嫻的帶領下,調查團來到了團山鎮上知名的打火機廠。
打火機廠的創始人劉漢鵬帶領調查團去實地考察打火機廠的各個車間,并詳細解說了打火機的制作的各項工序。原來,盡管利潤微薄,一只小小的打火機,卻需要風罩、濾芯、調火環、皮墊等30多個零部件,還需要12道工序和15項測試。在20年前,他們的打火機賣1元一個,如今已是2023年,這個“快消品”仍然在賣一元一個,可見,他們在堅守他們的初衷。廠內所生產的打火機的機身上,顏色多樣,色彩搭配漂亮,并且還帶有“有財”、“有權”和“好運”等祝福字樣。在考察期間,員工臉上常常有開心的笑容,那個笑容是多么純粹,洋溢著屬于他們的幸福!
圖為打火機廠工作人員在制作打火機露出開心的笑容。通訊員 林湘 攝
打火機廠內外,觸目所及的都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或是“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諸如此類的標語,每當調查團從一個廠房穿梭去另一個產房時,總會看見這樣的安全標語,劉漢鵬解釋道:“我們這個打火機廠現有員工有160多人,我們這個廠子為本村或者鄰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每次一來新的員工,我們就要馬上開展安全培訓,我們尤其不允許員工在廠內抽煙,因為安全是第一位的,生產是第二位的。”打火機廠的廠長王云軍解釋打火機的色彩豐富的原因:“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我們會搭配不同的顏色去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劉漢鵬說道:“不僅如此,我們會在打火機上刻上‘努力奮斗’等字樣,年輕人需要被看見!”調查團總結了打火機場地企業文化,那就是“天道酬勤”和“上進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打火機廠的收益大大減少,甚至入不敷出,眼看廠子就要倒閉了,劉漢鵬仍要將打火機廠開下去,他說道:“我們不能因為不能盈利了就把廠子關掉,我們仍給員工發保障工資,以維持員工們正常的生活,員工是我們的最大財富!”
下午三點半,調查團來到了團山鎮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團山烈士陵園。遠遠地望見了寫有“團山烈士陵園”的大門,走近一看,門上還有一顆耀眼的紅星!調查團感受到了一股肅靜和莊嚴的氣息,頓時停住了腳步。團山鎮黨政辦主任趙嫻向我們介紹道:“該園共計合葬36名烈士,其中一部分是1927年 5月至 8月國民黨在團山境內先后殘酷殺害的 13 名共產黨員;另一部分是衡寶戰役犧牲的22位烈士;還有一位是1949年7月14日解放軍總司令——尹如圭,他的頭顱被敵人掛在城墻上,足足掛了4天,享年僅31歲。”調查團感嘆不已,不知不覺走到了烈士陵園的墓碑前,在大墓碑的后面,用紅字寫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調查團不禁為之動容……“以前的烈士殉身場地,如今已變為一座小學。”趙主任說道,調查團聽到這個消息后,感到欣慰不已,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紅色故事,而這個特有的紅色文化,是小小的團山鎮所特有的。
團山鎮一直燃燒著一團“火焰”,那團“火焰”就是“社會責任感”。過去,尹如圭司令懷著這樣的“火焰”,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在衡寶戰役光榮犧牲;如今,打火機廠創始人劉漢鵬先生懷著的這樣的“火焰”,為了團山鎮人民的安全與幸福,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我們相信,團山鎮是這團火焰會熊熊燃燒,讓團山鎮發展的火柴越燒越旺……(通訊員:林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