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思語)7月14日,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授人以漁,魚躍藍溪口”達人學社芙蓉學子暑假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懷化市沅陵縣藍溪口村開啟第五天實地考察調研。為深入了解藍溪口村的產業發展,在經過前四日的16個大組走訪調查后,調研團隊選擇走訪村內的黃桃種植大戶。
圖為調研團隊成員乘坐公交 通訊員 吳思語 攝
本次進村,調研團隊首次體驗了沅陵的公共交通,深入感受了沅陵縣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備以及給周圍村民帶來的交通便利。據沅陵縣交通統計,沅陵縣有沅陵縣城市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和沅陵縣飛達公共交通有限公司2家公交公司,113臺公交車,其中79臺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路線跨越縣城至周邊村落。
圖為村內建設的藍溪廣場的紅色驛站 通訊員 何可 攝
圖為路邊宣揚傳統文化的建設 通訊員 鄒梓睿 攝
藍溪口村有公路貫穿其中,行走公路邊,肉眼可見的干凈整潔的書屋和對中國傳統文化優良品性“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解讀。據了解,藍溪口村近年聚焦“美麗村寨”示范點創建,在縣、鎮兩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及縣職能部門的有力支持下,全村完成入村主要公路提質改造、背子溶至戈沖灣通暢公路800米硬化、入戶路500米硬化,修建420平方米標準籃球場,1處農家書屋、2處停車坪、1處小廣場。
除此之外,藍溪口村大力開展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集中解決環境衛生突出問題,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垃圾分類處理體系,有力推動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在調研團隊前四日的走訪調查中,也了解到村委會會對村民每家每戶的門前垃圾進行管理檢查,對路邊的垃圾也會拍照調查亂丟現象。致力于規范村民的丟垃圾行為,建設“美麗村寨”
圖為團隊成員與田家組組長對話 通訊員 吳思語 攝
在村委委員張艷介紹中,種植大面積黃桃的村民田啟付家屬于田家組,田家組在藍溪口村內河邊組與后山組的劃分中屬于河邊組,地理優勢條件更好。調研團隊最先與田家組組長溝通田家組的情況,了解到田家組有許多空心房以及戶口遷出去的原村民,村內青壯年多外出務工,留在村內的都是孤寡老人,平時村民們也就在自己家里活動。據多位村民講述,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偶爾賣點雞鴨和自己種的蔬菜以及養老金和政府、社區補助。對于村內人口流失現象,村民無奈地表示:“也許再過十幾二十年,這里就逐漸消失了。”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出現,留住鄉村,才需要現在的振興鄉村,更需要年輕人回來。
圖為村民田啟付向調研團隊介紹黃桃 通訊員 何橋成 攝
之后湖師大生科院“授人以漁,魚躍藍溪口”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在張艷的帶路下前往村民田啟付家中。調研團隊在與田啟付的溝通中,了解到田啟付家中約種植幾十畝地黃桃,與田家組中另一戶村民家合起來共有一百多畝地種植黃桃,在全村中種植面積最大。田啟付家中情況和村內普遍情況差不多,子女都在外打工,黃桃種植都是她一個人在負責。聊到黃桃能夠賣多少錢時,田啟付說“這個是不定的,去年大概市場是七八塊一斤,我們的黃桃大的有半斤,小的就三四兩。”對于一棵樹上的黃桃數量也是沒有控制的,因為田啟付不懂黃桃種植技術也沒有專業人員指導她,通常一年也就施一次有機肥。四月就開始給黃桃套袋,那個時候桃子還沒成長起來,在其他村民評價中,種出來的黃桃味道偏淡,不像其他地方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合理管控,根據地區氣候環境規范種植,劃分套袋、施肥等時間次數。而且因為沒有銷路,黃桃只能銷往就近的縣城,并且因為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加工技術,只能出售價格不高的鮮果。
“我們當然是希望能有技術人員指導,但是沒錢也沒辦法嘛,就只能自己種種。”田啟付面對調研團成員的詢問無奈地回答道。
農產品的種植需要專業人員的技術指導,而在這次走訪中,調研團隊也了解到藍溪口村產業發展中的不足點,村民種植的規模不小,但沒有統一的組織管理,種植缺少科學技術的指導和完整產業鏈,加上村內產業散亂,種類繁多,因此每個產業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這些問題需要每一個村民和村委會來共同解決,吸引人才回流,引進人才傳授技術,形成大的品牌,這個過程長途漫漫,但在所有人齊心努力下,一定能看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