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探索自然科技之結合,助力鄉村振興展未來
多彩大學生網莆田7月14日電(通訊員陳欣可 李可盈 葉琪)為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7月4日至7月10日,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薈行天下服務“三農”實踐隊赴莆田市涵江區江夏蘆薈開發有限公司與莆田市信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參觀蘆薈種植基地與大東村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采訪調研大洋鄉生活環境變遷,參觀大洋鄉閩中司令部革命紀念園。實踐隊調查蘆薈行業發展情況及當地農戶種植蘆薈難題,旨在進一步了解了農作物種植采用機械化種植和管理,利用高科技農機具來實現農作物的耕種管收烘全程機械化,帶動就業,增產增效。同時,實踐隊深受“大洋紅”精神啟迪,鼓動實踐隊員做紅色文化堅定的追隨者。
科技賦能,走好鄉村振興之“棋”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在訪問莆田市信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時,董事長林葉雄先生著重為實踐團隊介紹了糧食貯存、糧食烘干、糧食加工三方面科技助農方面的知識,并組織參觀基地種植犁地設備、谷物烘干設備以及農產品的包裝設計。根據國家振興鄉村戰略要求和國家對糧食安全戰略,該基地將綠色防控作為主要病蟲防控方案,實現規模化生態種植的現代化特色農業,利用物聯網、AI、大數據等技術,實行一體化管控服務平臺,以鄉村旅游為主線,應用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打造全年農業觀景的特色規模化農業種植基地。走訪當地農戶,涵江區江口鎮大東村村民們大多都受益于由莆田市信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現代化技術。科技賦農加快了大東村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撂荒耕地復耕復種。
實踐團隊中有兩名正式黨員,兩名預備黨員,七名團員。在參觀基地時,實踐成員深入了解當地耕地撂荒的問題,走進民生,關注農民。在實踐團隊指導陳曉婷老師的帶 領下,實踐隊隊員們了解到大東村是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園”試點村、鄉村振興省級試點村。該村引進莆田市信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經營流轉的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利用高科技農機具來實現農作物的耕種管收烘全程機械化,推進該村第一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與林葉雄董事長的交流座談會中,他表示非常歡迎大學生回村務農就業,并講解大東村發布的“招賢書”,希望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推動治村興村走出新路子。
進村入戶,當鄉村振興好“旗手”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大東村飛速發展,一條條“暢潔綠美安”的農村公路正把滿滿的獲得感、穩穩的幸福感實實在在地送進了千家萬戶。實踐隊員通過走訪當地農產品種植農戶,探索村子發展道路。在參觀完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后,基地負責人林總提出帶隊員們參觀體驗了當地村民趕稻田鴨,在與村民的交流中,實踐隊隊員們了解到“稻鴨農法”是在實踐基礎上探索出的一套實用技術,其有利于提高水稻有機化程度,減少化肥、農藥的公害,實現水稻純綠色生產。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和不間斷的活動,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害蟲、按摩、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蘗,產生渾水肥田的效果,生產出純粹無公害的水稻。
同時,實踐隊隊員們還遇到了福建農林大學2005屆畢業后從事動物醫學的王先生,他正在診斷近期稻田鴨生病的原因。在溝通交流中,實踐隊隊員了解到這一批耗費村民巨大體力勞動驅趕的稻田鴨正是近期生病的那一群鴨子,按照正常勞作日程,正值七月酷暑,村民們是不需要將稻鴨驅趕出田地的。王先生表示,他非常感謝實踐隊隊員們的到來,加快了驅趕稻田鴨的速度,也減輕了村民的負擔。
追憶紅旅,爭當譜寫華夏篇章“新農人”
尋紅色足跡,憶崢嶸歲月,聽革命古樹,書黨史華章。為了更好地契合二十大精神,向中國共產黨建黨102周年致敬。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薈行天下服務“三農”實踐隊走進大洋鄉閩中司令部革命紀念園,拾級而上,呈現在眼前的是革命史詩碑園,一路細心品讀,猶如走進那段戰爭紛飛的歲月,對革命先烈的敬意不斷涌現。
大洋鄉是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迎來革命勝利曙光的閩中“紅旗不倒”的歷史豐碑。實踐隊隊隊員參觀了陳列館內收藏的不同革命時期的歷史圖片和實物,借助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通過實景和模擬的逼真展現,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現觀看了閩中革命戰爭的艱苦卓絕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績,得到零距離的革命傳統教育洗禮。
在觀看結束后,實踐隊隊員為游客宣講頑強拼搏,英勇斗爭的紅色精神,并分發宣傳手冊150本,將印有鄉村振興的扇子發放給游客。實踐隊隊員洪亮的聲音以及熱情飽滿的態度吸引了大批游客關注。此次對大洋村的參觀讓實踐隊員以他們的方式,傳遞著他們的聲音,為群眾不斷推進強黨強軍事業,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次實踐活動,科技助農,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成員們切身感受到龍頭企業帶領鄉村走向振興之路,切實感悟了紅色精神。三下鄉實踐活動將用實際行動踐行“科技賦能”,為建設現代化強國,助力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時間:2023-07-14 作者:陳欣可 李可盈 葉琪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