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木,必有其根。少年時“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在心里種下一棵幼苗,吸收馬列主義的陽光雨露,不惑之年長成大樹遮蔽天下,“欲與天公試比高”。毛澤東,從韶山沖到天安門,擁壯志以“敢叫日月換新天”。毛主席胸懷寬廣,氣魄豪邁,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躍”的凝重深沉,更有“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自信與果敢。
值七一建黨節之際,東南大學“強國有我、青春有為”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了偉人故里——韶山。伴隨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隊員們早早地來到了毛澤東銅像廣場前。看旭日東升,陽光普照大地。游客自五湖四海而來,心中都是激動不已,懷著同樣的情懷,相聚于此,瞻仰偉大的毛主席。
實踐團隊在毛主席銅像前合影
你見過什么樣的韶山呢?是樸素民居前的一灣清水荷塘,還是蜿蜒逶迤的韶峰,亦或是流水潺潺的韶溪?今天,呈現在團隊成員面前的韶山是另外一番景象。站在這熙來攘往的毛澤東廣場抬頭環顧,蒼松翠柏,赤旗飄揚。矗立在廣場中央的毛澤東同志銅像分外引人注目,泛著金光,他堅定的眼神里透著威嚴,顯著勇毅。團隊一行人也尋著心中的信仰,來到了銅像前,虔誠地鞠躬,隨著人群,莊重肅穆地繞銅像一周,以表敬仰崇拜之情。行鞠躬禮后,隊員們在東南大學黨委學工部求是工作站站長王超然的帶領下,重溫了入黨誓詞,一起重溫那最初的激情澎湃。誓詞雖短,卻意味深長,不忘初心,方能牢記使命。
實踐團隊在毛澤東銅像廣場重溫入黨誓詞
宣誓完畢,隊員們來到廣場旁邊的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回顧毛主席的生平事跡。紀念館于1963年開始籌建,1964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2003年,為迎接毛澤東同志110周年誕辰,紀念館進行了陳列改造,現有十二個展廳,其中八個展廳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生平業績展,四個展廳為專題陳列。
紀念館的講解員向我們講解了毛主席從少年時代和青年學生時代起,到1976年逝世為止的生活與革命業績。她把毛主席的故事向東大師生們娓娓道來:毛主席在青年時代就十分關心農民的問題,他自幼志向遠大,后接觸馬克思主義,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把一生奉獻給了中國的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這里,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韶山精神,這句詩不僅表現了大無畏英雄氣概,而且是一部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中國革命史的概括,也是中華民族幾千來戰天斗地、懲治腐惡、反抗強敵的歷史的縮影,詩句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恢弘史詩。
講解員為實踐團隊講解毛主席的生平事跡
烈日高懸,汗水浸濕了衣裳,人們的熱情絲毫未減,內心依然熱忱。和游客的談話之中得知,許多人把韶山作為旅行的第一站,來韶山瞻仰毛主席,這位偉大的領袖。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熱情地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交流,受益頗多。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懷著老一輩人的情懷,為了心中的那抹紅,感恩著毛主席的豐功偉績;有心系國家發展變化的中年人,如今也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有力圖把國家建設得更好的青年人,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秀出青春的姿態。
來自河南南陽的羅先生懷著激動的心說到:“韶山是毛主席學習和成長的地方,在這里他點燃了心中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這里他決心領導人民找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正確道路。這一點點星星之火見證了往昔崢嶸歲月,也照亮了后輩前行的路程。如今硝煙散去,只留下靜靜的故居、蔥郁的山林,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去回想艱苦年代的血與淚。一座座歷史遺址不僅有其獨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歷史風貌,以及自然風光,都會對我們產生永久的魅力,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
毛澤東故居是本次紅色之旅的第三站。坐南朝北、門臨綠水、背依青山,整棟建筑呈“凹”字型結構,被這里老百姓稱為“一擔柴”。房屋的每個角落都體現了厚重的歷史,同學們依次走過會議室、臥室等,感受毛澤東同志在此奮斗的歲月。
實踐團隊在毛澤東故居前合影
生逢海晏河清之盛世,沐浴熠熠生輝之星光,青春之心永遠熾熱。毛主席的光輝思想,超越時代,澤被后世。他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是人民心中的太陽,永遠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韶山山水溢清氣,故居鐘靈毓偉人”。在新的時代,我們更要弘揚優良傳統,全力投入到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之中,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