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初調研 科技賦農新力量
本網訊(通訊員李晟源)“這米都是我們經過前期篩選,后期白米分級,色選等過程,最后形成的有胚芽的大米,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老少皆宜!”袁夫稻田的執行董事袁勇剛說道。
為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武漢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于7月7日前往湖北省黃梅縣大河鎮永安村,深入學習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助力鄉村發展,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袁夫稻田位于黃岡市黃梅縣大別山南面的大河鎮永安村,而黃梅與江西、安徽相鄰,歷史上曾屬“吳頭楚尾”。文化底蘊極其豐厚,妙趣橫生的黃梅戲發源于此,禪宗文化也源于此地。初到袁夫稻田,實踐隊員們就被其景色深深吸引。“天哪,我還從來沒見過這么整齊的稻田,之前都只在電視上看見過,這次終于見到實物了!”實踐隊員王圣博感嘆道。
袁勇剛先生既是實踐隊員的接洽人,也是實踐隊員的講解員,在午飯過后,袁永剛先生逐一為我們講解袁夫稻田內的各個區域以及背景知識。他說:“我最開始想創建這個稻田的原因是我在國外見到了國外的農場的那種運營模式,然后我就想,我們中國人也可以學習這種模式,于是我就回老家創立了袁夫稻田。”在言語中透露著驕傲的神情。
袁勇剛指出,袁夫稻田與政府共建了三個合作助農鄉村,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袁夫稻田形成了農場模式2.0,他們將稻米產品制作成二次產品,如香米糯等米制品,通過直播帶貨等新一代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為當地的農產品走出黃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既利用了直播帶貨,又將產品更加科學化,形成了“胚芽米”產業鏈,帶動鄉村振興,就是要用這種新興科技啊!”實踐隊員李呈義在聽完講解后說道。
時間:2023-07-11 作者:“智行筑夢”實踐團 來源:武漢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關注:
- 農田保護身體力行 糧食安全警鐘長鳴
- 糧食安全是國之根本。耕地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性資源,近年來卻出現“林果化”傾向。7月3日-5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
-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