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開展黃河灘區社區與村莊治理調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深入了解各地村容村貌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當地村民對當地村容村貌建設的感受,2023年7月8日,由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及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九名同學組成的“齊稷社工”實踐調研團走進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利津街道畢家莊、小畢家莊、崔家莊。團隊通過咨詢村民、觀察種植作物、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深入了解村容村貌的變化以及對未來村貌的向往。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崔家莊合影
經過前期調研,實踐團成員了解到畢家莊位于鳳凰古城以東黃河灘區內,距縣城約1公里,是黃河灘區舊村臺改造提升村莊。實踐團向村民咨詢得知村莊現有60余戶,共計200余人,全村共有耕地近300畝;小畢家莊與畢家莊鄰近,約有10余戶人口;崔家莊與兩村相鄰,約200余戶人口。
經畢家莊村民劉奶奶介紹為規避黃河洪水威脅,灘區民眾均筑高臺建房。一般房臺高出平地2~3m,特殊庭院高出4~5m。這種特殊的人造高臺,光照、熱量、通風、透光、耐澇、抗鹽堿能力等均比平地優越,有利于多種植物的生長發育。三地主要種植為玉米、小麥、花生等。果樹多種植蘋果、庭院葡萄等。劉奶奶還講到,目前村莊村臺改造已接近尾聲。在保留灘區老村臺原貌的基礎上,新工程對村臺進行了加固,把每家每戶的后房臺統一尺寸,外層利用水泥砌成一致形狀,內層利用原先的土堆,按照一定的間距,在屋臺上層種花、植樹。村民打理自家屋后的花草樹木,不僅將家“安安穩穩”的安在了村臺上,而且家里有了“后花園”。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劉奶奶交流村臺樣貌及用途

圖為畢家莊村臺建設樣貌
隨后,團隊成員到達東津渡遺址進行參觀。東津渡遺址位于畢家莊村南側黃河岸邊。東津渡廣場北邊建在黃河中的控導工程便是黃河棧橋,在這里實踐團成員親近黃河、遠觀大橋、探尋當年東津渡“津河環帶碧流長,舟子清晨渡口忙”的繁榮景象。
千里黃河灘,舊貌換新顏。黃河灘區舊村臺改造完成后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祖祖輩輩為之奮斗的“安居”夢想終于在新時代得以實現。

圖為實踐團成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