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喧囂的現代生活,讓很多古老又美好的事物漸漸的流失。野水平溪橋,波翻蓼花亂。斫竹編青籃,門前開蟹籪。王叔承《雨后雜興三首》這首小詩,里面提到了一種中國傳統手藝——竹編。中國竹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髓,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更連接著華夏兒女的濃濃情感。
曾幾何時,竹編制品還融合在老一輩人的生活中,每每常見,家家使用,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角落,奶奶帶去市場的竹籃,使用的針線盒,日光下曬谷物的竹匾,閑坐的小竹椅……而今,它們的蹤影已然難以尋覓,現代人也對它非常陌生了。7月9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暑期社會實踐“探憶·裕農”小隊來到了竹山縣訪問竹篾匠人肖友華老先生。
竹編匠人今年70歲的肖友華是湖北省竹山縣柳林鄉人,17歲學習竹編,凡是農村生活需要的產品他都能編出來。他說,編織的工藝品,每個部位與竹節的長短有關,或長或短,都有不同的用處和用法,因此要平衡選擇。厚實的竹片,在他手中經過削薄、打磨,變成粗細、軟硬不同的各式竹篾,最細的竹篾不到2毫米。肖友華說,一件成品工期需要將近15天時間,光削竹篾就耗費不少功夫。
竹編的制作過程《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為良。”制作工藝、制作水平最終決定了一件竹編作品是否材美工巧。傳統竹編雖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卻更能體現中國傳統造物觀念“天人合一”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和文化內涵。肖友華告訴隊員們:編制竹篾主要有三個步驟。
材料處理
就是把竹子一把把(每把200根)立在院中暴曬,曬干后進行淋雨,再暴曬,然后存放起來。用時,取一把先刮去竹節、竹毛,再一分為二剖開,然后在河里或磨渠中浸泡,泡上兩天兩夜,待竹子變軟后撈出來,這時竹子的
柔韌性得到大大提高,適宜于加工,然后用
蔑刀剖成勻稱的細條,再刮光,就可用于編織。其次,進行編織。先將兩根粗細均勻、長短相當的木棍曲彎,棍子中部交叉疊放,通過用鐵絲扎成的方圈,把四個棍頭擺放到圈的四角,做成背篼棍(也稱背篼角)。然后從下往上編。
編織
要先用筋子(較寬的
竹條)盤底子,再用篾子(細竹條)編。編到兩寸處分頭頸、五寸處分二頸、一尺處分三頸。然后鎖邊,
小背篼一尺五寸高鎖邊,中背篼一尺六寸、大背篼二尺高鎖邊。邊子鎖住了就開始楦棍,就是把背篼口楦圓、楦正,使背篼形狀美觀。再進行纏邊,把嫩竹一分為二剖開,把口沿纏上三圈,實質是
對鎖的邊進行細化加固處理,使背篼口拿在手里舒適,不扎人,又牢固耐用,至此背篼就算編成。鎖邊、楦棍、纏邊都是收口工序,也是顯示編背篼技術水平的關鍵所在。
收尾
也就是在背篼前面拴
系帶處做兩根背簽,在背篼后面做四根護簽,使背篼更加結實、耐用。民間有歌謠,專說編背篼:“小時家里手頭窘,操起
篾刀向竹蓬。嘭嘭幾下竹隨破,纖手剝篾似翻書。細篾經緯隨即織,篼底好起口收。”
傳承竹編的意義中國傳統竹編是中國民間手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竹編制品與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情趣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并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不少魅力,也深刻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造物觀內涵。同時竹編制品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藝品,也是一種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藝術品。在當代社會中,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竹編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逐漸減少。因此,我們需要研究保護并傳承傳統竹編工藝,使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使竹編技藝能夠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展示了源遠流長的獨特生產生活風俗,彰顯著特色鮮明的民族文脈。竹編是中國人“記得住的鄉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定能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讓中國人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永遠記得“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