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針對老年群體的詐騙犯罪時有發生,五花八門的詐騙“套路”讓許多老年人防不勝防。這些騙局有一些共同點,往往有組織、有預謀,一般都先給些“甜頭”,騙取老年人信任,等老年人逐漸放下防備,再悄悄揭開陷阱蓋子。反詐防詐,織牢“防護網”很關鍵,不能忽視老年群體。為進一步增強老年人反詐意識,6月26日-6月27日,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熾光系桑榆,嘉言“藝”同行實踐隊前往日照市東港區石臼街道鳳凰社區對老年藝術團進行指導并開展反詐騙宣講。
2023年6月26日上午,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熾光系桑榆,嘉言“藝”同行實踐隊抵達鳳凰社區,聯同益路同行公益組織一起對社區居民進行了“茶文化”宣講。通過專業講解,大家了解到茶藝分為十三個步驟:凈手、湯器、請茶、洗茶、泡茶、拂蓋、封壺、分杯、回壺、分茶、奉茶、聞香、品茗,茶藝的表現亦需要一定技巧和手法,因此需要不斷實踐。故在講解過后實踐隊成員還與公益組織成員一同實踐,為社區居民演示泡茶步驟,并為他們倒茶,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品茶。無論是茶道文化,還是茶藝文化,其核心價值在于對客人與自然的尊重。

“茶文化”環節后,實踐隊邀請了專業舞蹈老師與實踐隊成員一起為老年藝術團介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據老師講解,膠州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清咸豐年間,又稱“地秧歌”“耍秧歌”“蹺秧歌”“扭斷腰”“三道彎”等,流行于山東省膠州市東小屯村一帶。了解膠州秧歌的基本知識過后,舞蹈老師與實踐隊成員向老年藝術團示范膠州秧歌的基本動作:“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態”等,并在示范完成后邀請老年藝術團成員一起上臺展示“學習成果”。在此環節中,老年藝術團的阿姨們非常投入,對膠州秧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實踐隊員對阿姨們進行了一對一的指導,大家相處的無比融洽,這樣一個非遺將原本陌生的對方變成了心連心的“知心好友”。
6月27日上午,實踐隊抵達日照市東港區石臼街道派出所與警員進行溝通,學習反詐知識,并邀請警員到鳳凰社區對老年藝術團進行反詐宣講。警員為老年藝術團成員講了許多老年詐騙案例,以多地出現的“免費雞蛋”圈套為例,詐騙周期一般持續8天左右,前3至5天為造勢階段,通過發放宣傳單、贈送雞蛋、抽獎、播放電影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到場,之后2至3天為實施階段,詐騙分子假扮成專家現身講課,夸大保健品功效,忽悠老年人購買。同時,警員還指出了老年人容易受騙的原因:認知衰退,對社會信息攝入太少,老年人缺乏關愛,物質、健康需求增大,貪小便宜心理等 。老年人缺乏關愛的確也是他們上當受騙的原因之一。調查揭示,20.6%的受訪者覺得老年人缺乏關愛,14.4%的受訪者認為老年人遇事沒人商量。與親人缺乏溝通、聯系,人到了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而一旦跟家人、親戚的親密聯系不足,面對陌生人遞過來的“關愛”橄欖枝,老年人很難去設防,要被欺騙很容易。熾光系桑榆,嘉言“藝”同行實踐隊抵達鳳凰社區進行“茶文化”交流,舞蹈交流以及合唱交流,就是為了給老年人送溫暖,在愉快的活動后進行詐騙宣講,使老年人提升反詐意識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欲速則不達,對于宣傳工作來說也一樣。宣傳沒有什么捷徑,都是靠平時的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雖然不會一下子就看到成效,但多一個人重視就少一個人被騙。熾光系桑榆,嘉言“藝”同行實踐隊的宣講活動,也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重視防詐。反詐宣傳需要全民參與,對普通人來說,只需要舉手之勞,就能夠為打擊電信詐騙貢獻一份力量。越多人參與,越多人舉報,就會形成一張嚴密的防護網,讓詐騙分子沒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