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七月映初心,運河精神代代傳。
為深入了解雷州青年運河的建庫開河史,7月3日,嶺南師范學院鄉見社會實踐隊前往廉江市新屋仔村,對當年參與雷州青年運河工程建設的親歷者——黃錫禎爺爺,進行了采訪詢問。黃爺爺雖然現已年近九十,但對當時的一些事情仍然記憶猶新,他很自豪地對我們說道:他曾在雷州青年運河建庫開河期間擔任的是技術維修工的職位。

在黃爺爺的講述中,可以得知,建設者們在建庫開河期間中力爭上游,夜以繼日,從不輕言放棄。大家分工合作,一切行動聽指揮。有的挑土挖泥,有的搬運材料,甚至行走數百多公里;他們永不停歇,砥礪奮斗,爭取做建庫開河的積極分子。夜晚時分,建設者們仍打著燈趕工,最晚的一直工作到十一點左右才收工。
黃爺爺提到其中最危險也最困難的事情是:當大雨來臨時,剛建的大壩隨時有可能會被沖垮,建設者們冒著隨時可能泥石被砸中的危險,在大壩塌方之后,又對其進行人工填補。正是在千千萬萬“運河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一項縱橫雷州半島北部的偉大水利工程才得以在短短2年問世。
黃爺爺表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當時的飲食問題。當時在運河建設中建設者們的生活很艱辛,建設者們在開河的同時也需要自己動手解決充饑問題。而由于當時物質條件匱乏,所以他們通常是用咸魚煲湯以充饑。更是有一次,米袋在車子運輸過程中破裂,直到第二天被發現時,米袋里的米已經所剩無幾,黃爺爺為此感到自責。

不僅飲食方面艱辛,建設者們建庫開河的工具也是極其簡陋,除兩輛推土機可供使用外,建庫開河期間基本上都是由建設者們用雙手一寸一土地完成,例如:人工挖土、人工打樁、人工搬運等等。在搬運建筑材料時,許多車子極易損壞,且修復的材料短缺,使得修復周期長。后來在相關負責人的指導下,對車子進行了改裝改良,創新性地將原來易損的車子改裝成較為牢固的斗車,提高建設者們在建庫開河過程中的效率和積極性。
最后,黃爺爺希望政府能給予建庫開河親歷者更多的關懷,并希望后代子子孫孫將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運河精神弘揚并傳承下去。
如今雷州青年運河紅色教育基地陳列的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一張張照片,描繪了當時廣大青年揮灑熱血汗水、奉獻青春年華的壯麗人生詩篇,從中可以深深體會到美好生活的實現,最根本的就是要靠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力量,同時要有克服前進路上的困難的勇氣。
今日不再需要人工進行開河,但雷州青年運河建庫開河的歷史所留下的精神卻值得代代相傳,銘記于心。作為湛江的青年學生,更應該學習宣傳頗具本地特色的雷州青年運河文化精神,發揚其時代價值,講好運河故事,“湛”現本地紅色文化,讓青春之花在湛江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