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瀟湘、偉人故里,一條人間“天河”優雅舒展。韶山灌區位于湖南省中部丘陵地帶,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共和國主席劉少奇、開國元勛彭德懷故里,由華國鋒同志主持修建。工程于1965年7月動工興建,1966年6月建成通水,創造了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跡,素有“北有紅旗渠,南有韶山灌區”之稱。灌區工程由水庫樞紐--水府廟水庫、引水樞紐--洋潭水庫和渠道工程三部分組成,是湖南省灌溉面積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以農業灌溉、防洪排澇為主,并兼具發電、工礦及城鎮供水、養殖、丘陵開發、生態環保等功能,為灌溉內工農業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灌區工程既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湘中兒女在戰天斗地、埋頭苦干中,不知不覺鑄就了一座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跨越時空,光影重疊,一代又一代的韶灌人,用自己的行動豐富著韶灌精神的內涵,從八字到十六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攻堅克難、勇于創新。7月4日我們來到洙津渡采訪總干渠管理處朱衛主任,一起來聽聽一群靠天吃飯的人,是如何讓貧瘠的湘中大地變成大糧倉,又是如何在時代滾滾長河中,踐行、傳承并提煉出新的韶灌精神。

“韶灌的建設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今天韶灌精神這十六個字,是我們幾代韶灌人反復提煉以后才明確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攻堅克難、勇于創新’原來只有八個字,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是韶灌精神原來就有的,在韶灌項目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提煉并增加了后面八個字。我作為在韶灌工作 30 年的老同志,對韶灌非常有感情,也是充分地感受到韶灌精神的內涵。我們建設韶山灌區的目是為人民服務,為廣泛的群眾以及為農業生產。建立灌區 57 年以來, 我們都是秉持這個宗旨,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這個目標而開展的,我們韶灌人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奉獻的。” 朱衛主任是這樣同我們講述韶灌精神的。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一聲令下,便白手起家。57年前,十萬大軍義無反顧地涌入韶山灌區開展火熱的生產工作。缺少經濟補給,他們就發動自籌,1.21億元的總投資有近七成出自群眾之手。民工們自帶干糧、風餐雨宿,即使是在最寒冷的深冬,一雙草鞋、一個鋤頭,就能成就縱橫山巒的道道長虹。缺乏機械設備,他們就用扁擔肩扛手提,但赤手空拳也有穿山之志——一座座山包化整為零,一條條溝壑填為平地,一座座渡槽空中架起,一個個隧洞通往光明。四兩撥動千斤,在僅有兩臺5噸重的卷揚機、最多起重30噸的條件下,民工們在技術專家的帶領下用自制的龍門扒桿和雙臂式扒桿吊起了120噸重的槽身。智慧和血汗交織在一起,凝結成如今的飛漣灌萬頃。十月艱苦創業,創造了質量過硬的民心渠、幸福渠,也構筑起屹立不倒、歷久彌新的精神堤壩。
時光流逝,但精神永恒。灌區修成后,經歷了一段非常波折的管理歷程。在最困難的自賺自支時期,幾百來號韶灌人的經濟來源是一到兩個電站加上一些城鎮供水,在這種情況下要保證每個成員的正常工資和福利待遇的發放,基本上是靠天吃飯。一年若風調雨順,發電效益好,供水能保障,這幾百號人也能滿載而歸。倘若遇上特大干旱,工資就不得不拖欠,原本應享受的福利也無法發放,但韶灌人毫無怨言,仍兢兢業業工作,日以繼夜地守護著灌區,協調用水矛盾,確保農業灌溉能安穩度過無常的“烤”驗。朱衛主任說:“2000 年的時候,經濟赤字比較大,有時候其工資要拖欠幾個月,原來按政策大家也應該享受一些福利,可是收益少的話就發不出來,但是韶灌人也沒有什么怨言,都能夠理解。”一步一個腳印走,一棒接著一棒干,每一代韶灌人都緊緊守護著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初心,讓韶山灌區的清流奔涌在在湘中地區的百畝村間田頭。
攻堅克難,勇于創新 問計于民,盡顯群眾智慧。修建時期的條件非常簡陋,沒有大型自動化設備和精準測量儀器,灌區工程遇到白膠泥、紅砂巖、地下水、難泥塘等不良情況,碰到地質塌方、設施設備太差等施工難題,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攻堅克難、苦干巧干。“峭巖陡壁十丈高,滿山亂石像尖刀”的貓形山,山體是石灰巖土石交雜地層、地質十分復雜的英雄關,都依靠著群眾的智慧,在技術人員和民工的摸索試驗、頑強拼搏中建設起來。朱衛主任驕傲地向我們講述道:“工程技術方面,像大的滑坡、塌陷,還有一些渠灌工程的安防設施,這些困難都被秉持著攻堅克難精神的灌區人相繼解決。我們洙津渡這邊就有一個自動泄洪道,是為了保證渠水下了暴雨以后猛漲,控制水位而設計的一個自動泄洪道,工程借助科技保證了渠道幾十年來都未曾發生大滑坡等工程事故。”關關難過關關過,步步難行步步行,五十七年間,飛漣灌萬頃,渡槽潤糧田,韶灌精神代代流傳。
勇立潮頭,敢為天下先。朱衛主任說:“我們不僅在技術上創新,更在規劃設計和傳播上創新。”灌區基層單位自行研發機械裝備虹吸式泄洪閘、浮箱分離式泄洪裝置、沖沙閘···都讓灌區管理更加機械智能化,提高灌區工作效率和作業安全性。同時,灌區在保證農業灌溉,防汛抗旱功能之外,還充分發揮鄉村振興功能。借助韶山灌區獨立的水利工程、自然生態和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開發灌區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馬拉松徒步、研學教育等產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東郊、銀田、梅林橋等現代農業示范園均依托灌區而建設。在傳播紅色方面,朱衛主任表示:“陳列館也是我主要參與籌建起來,當時我們是請了湖南省黨史館,按照省里面的標準來打造的。”駐足韶山灌區陳列館,展板、沙盤模型、影院設備一應俱全,多角度再現灌區修建時壯闊場面,多層次呈現紅色韶灌精神。無論是灌渠水道的建成與管理,還是韶灌精神的凝練與傳承,一代代韶灌人力求向全國推廣可供借鑒與復制的韶灌經驗,敢于摸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內核讓韶山灌區行穩致遠、永葆青春。
朱衛主任對新青年的寄語 對韶灌而言,與時俱進為灌區人民送好水、管好水就是踐行紅色初心。作為同我們一樣的后繼者,要把為農業、人民搞好服務作為主要職責,堅持傳承奉獻、吃苦耐勞以及開拓進取的精神。也希望新時代的大學生、青年,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遇到任何難題,堅持艱苦創業、攻堅克難。在工作中,不要過多計較,適當學會超越工作做出犧牲和貢獻。韶灌精神是非常值得傳承的,也是能夠激發大家去創造、去奉獻,讓我們把個人的能量和光熱發揮出來,共同建設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