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長江大保護,讓一江清水浩蕩東流。”7月6日,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赴岳陽市江南鎮實踐活動在當地盛塘村展開。本次實踐調研活動圍繞當地“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展開,發掘長江沿線生態治理改善帶來的產業變化、經濟進步。
盛塘村書記柳文成向實踐團成員介紹道:“我們村家家戶戶都種這個稻蝦,相比于以前單單種植水稻,收入已經提高很多了。”“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是將傳統稻田進行改造,在稻田四周挖出一條小水溝,然后將種蝦放入溝中養殖。據了解,盛塘村共有稻蝦共作模式農田一萬六千余畝,擁有一條成熟的、稻蝦雙贏、全鏈條發展的綠色鄉村產業富民產業鏈,年產值近五千萬元,龍蝦的存在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水質日益清澈。遍布全鎮有著十幾個收購銷售點,此時已有三分之二的龍蝦捕撈上市。在收獲龍蝦的季節,清早捕蝦,中午對龍蝦進行清洗分類,或是收購商直接收購,或是被運往市鎮進行售賣,如今是農村居民解決溫飽、供養孩子讀書的“財富密碼”。
實踐團一行到盛塘村一組進行實地走訪調查,通過問、聽、看進一步了解居民對于“稻蝦共作”模式的觀念與看法。“什么時候開始這種生態模式的?”“今年收成怎么樣?”“明年產業結構還會調整嗎?”調研團成員與農民面對面,展開深入的交流。據悉,盛塘村五六年前響應政府號召開始“稻蝦共作”模式,平均一畝地靠龍蝦收入一千多元,農業生產收入比之前大大提升,農民陳利民特別提到:“現在什么都漲價,就是糧食不漲價,只種糧食養不活自己一家人。稻蝦共作確確實實提高了農民收入。”
.jpg")
.jpg")
.jpg")
.jpg")
近年來,盛塘村大力推廣“一地兩用,稻蝦雙收”生產模式,該模式不僅大幅提升了農民收入,還可以促進水質和土壤的改善,提升水稻存活率的同時減少農藥使用,綠色環保,減少了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