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小分隊第二站:探訪獅隊教練,共話非遺傳承
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獨特印記,也是一方水土的根與魂。實踐第二站,“甬”伴童行薪火傳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前往童氏宗祠訓練基地,在這里拜訪醒獅隊童攀峰教練,了解獅藝傳承發展情況,體悟醒獅精神。在了解完團隊此行的目的后,童教練熱情地表示歡迎,“能讓更多人了解到醒獅文化也是我的榮幸。”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項非遺一片情
提到接觸醒獅的契機,童教練回憶道,遇見舞獅前,他是當地一家電腦維修店的店主。兒時起,他的夢想是做一名體育老師。高考失利后,當過接線員,開過維修店,“在小鎮上過著平庸的日子”。
直到27歲那年元宵夜,電影《獅王爭霸》里黃飛鴻的形象詮釋了“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通過熒幕走進無數人家,刻進一代人的記憶。
童教練說,“我之前已經平凡了二十多年,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憑借著對舞獅的一腔熱血,自學兩個月后,他開始在龍獅淵源深厚的兩廣地區拜師,系統學習舞獅動作、鼓樂和龍獅文化。幾年后,他考取龍獅項目國家一級教練員、裁判員證書,2017年起在鎮上的學校開設舞獅課程。“醒獅”之于童教練而言,既是一片熱愛,更是一份責任。“我們在做的是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這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
打牢精神印記,為傳承續薪火
在黃教練看來,醒獅非遺傳承面臨的主要困難還是傳承人不足。2017年,在前童鎮文化館的牽線下,童攀峰和前童鎮中心小學達成合作意向,采取多項舉措加強青年傳承人的培養,以課外興趣班的形式成立了“前童中心小學舞龍舞獅隊”。2020年1月,前童鎮中心小學被浙江省龍獅協會認定為“首批浙江省舞龍(舞獅)傳承教學基地”。
對于有興趣學習醒獅并且想要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年輕人,童教練表示,學習醒獅不光要足夠熱愛,更貴在堅持,要有不怕辛苦、敢于拼搏的精神,才能舞出南獅的勇猛氣派。
他提起有一名學員張鎮浩,僅用一年時間就成為了“少年獅王” 14歲的他動作標準,紋絲不動。跑步、扎馬步、做俯臥撐、學習步法程式,舞獅考驗的不僅是動作技巧,更是體能和意志。
“只有練好基本功,才能拿獅頭。”張鎮浩舞的就是獅頭,用竹子做的獅頭有十幾斤重,完整的一套表演需要5到6分鐘,包含10多個難度動作。獅子的八種神態——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精準呈現要靠獅頭和獅尾的默契配合,“人獅合一”無疑是每一位舞獅者的最高追求。一個托舉站立的動作,相當于兩個孩子在空中疊羅漢,難度可想而知。“一般人從舞獅小白到拿獅頭起碼要練上三年時間,而他只用一年時間就能練到這種程度,除了有難得的天賦,這還必須是非常勤奮刻苦才能夠做到的。”
爭做醒獅少年,賦彩青春畫卷
與童教練的交談過后,團隊對醒獅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讀懂了勤奮刻苦、勇毅拼搏的文化精神內涵,我們為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者而感到自豪。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有一些歷史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正在消逝,但有一群人想要留住它。或許對他們來說,能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要鼓點還在心中響起,我們就是雄獅!”
最后童老師也給我們社會實踐小隊的活動給了寄語,希望能有更多人喜歡醒獅文化,將醒師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