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英法德俄主流報道,建構黃河形象”
華夏文明最早在黃河流域形成,黃河文明作為歷史悠久、綿延悠長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就吸引了眾多國外學者的關注。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國外學者對于中華文明的起源地黃河的關注也越來越多。我們的團隊基于美英法德俄五國的報道,探索其眼中的黃河是何形象。
我們搜索調查了自2012至2022年五國主流媒體的報道原文,并通過翻譯、校對,追尋著黃河的“蹤跡”。我主要負責俄羅斯主流媒體的報道。我首先搜索了《塔斯社》《新聞報》《論據與事實》等主流媒體近10年的新聞報道。發現其數目自2012年起波動式上升,并主要集中于近3年。外國學者對于黃河的關注越來越高,黃河逐漸走進外國人民的視野中。在40多篇報道中,占比最大的還是關于黃河的污染和保護問題,其次是探究黃河在孕育中國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在進行報道搜索之前,我們首先根據國家篩選出該國主流媒體,并尋找近年來我國新聞網站上的關于黃河的報道作為參考,記錄我國做出的貢獻,以便和外文網站報道進行對比。之后再從知網等著名網站尋找關于黃河研究的論文,并記錄論文中有關黃河的主題,以便在報道搜索時可以更換詞條,尋找到更有效的信息。
俄羅斯的報道中提到了關于中國黃河曾經的污染和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并在中國提出“南水北調工程”的當年表示出一定的懷疑之情,但更多的還是希望這個“不可能的工程”能夠改善黃河如今的處境。在近5、6年中,俄羅斯主流媒體更多關注于中國為保護黃河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和黃河在中國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俄羅斯學者也曾在黃河地區取景,并以此為根據拍攝紀錄片,在《論據與事實中》寫道:“黃河曾巨浪滔天,帶給人民深重的苦難,但在中國政府的治理下,黃河的環境已經不是’洪水猛獸’了。”
黃河的形象逐漸豐滿,除了關注環境問題,文化遺址與挖掘也逐漸進入外國學者的視野。俄羅斯學者曾前往河南、蘭州、甘肅等地的傳統文化遺址尋找黃河的印記,探索黃河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性與代表性。黃河記錄了中國北方環境與人口的變遷,見證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奮斗姿態。
在俄羅斯的主流報刊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政府為保護黃河所做出的努力。我國政府看到已有問題后,對癥下藥,直擊痛點,將計劃付諸實踐,將措施落實到位,將成果展現給人民。中國近年來通過了《黃河保護法》更象征著中國在黃河保護的措施上更進一步。中國所做的這些努力,俄羅斯主要報刊也給予了高度贊揚。
傳播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向世人展現真實、全面的黃河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僅僅是依靠政府就能達到的事情,這應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我們的力量也許微弱,但“天地之功不可倉促,艱難之業當累日月”.我們也將盡我們的綿薄之力,為講好中國故事,做出我們的努力。
時間:2023-01-19 作者:王祥宇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倡導科學文明,勇當反邪先鋒
- 目前,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由體例科學、調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規范所構成的,是確保我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
- 01-19
- 承千年精粹,為往圣繼絕學
-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文化,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認
-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