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山東大學學生春暉社濟南隊支教的第三天,我作為六七年級孩子們的語文老師,給大家上了我支教中的第二節課。課程結束之后,回想起自己參加支教活動的點點滴滴,感受頗多。
首先,在確認支教后,我參加了一次次的培訓,以提前預知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需要具備的技能,認真研究了如何分配時間課堂和課下作業的時間,如何讓一堂課更加生動、更加具有吸引力,并做了筆記,希望給孩子們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
語文是一門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目,我研讀了六七年級的課本,最終將授課內容定為古文短篇和一首古詩,因為在六七年級階段,古文將是重點和難點,在將來的學習中所占比例也會越來越大,所以我打算先讓大家熟悉古文,走進古文,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在兩堂課中,我一直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課前準備好上課需要的課文和注釋,并辛苦有條件的家長們提前打印出來并先熟悉幾遍。
上課時,我首先和同學們一起認識作者本人和寫作背景,并一起讀原文、標音節、寫生字,然后邀請幾位同學來給大家讀原文與注釋,接著和大家在理解注釋的基礎上一起翻譯,一一總結整理歸納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在讓大家基本把握古文意思后,進行深一步理解。還會多提出幾個問題,給原文分層次,學習文章運用的手法等——比如《陋室銘》和《愛蓮說》均是用的托物言志,那么物是什么,志是什么。我們還學習了一些回答問題時的技巧等等。在講解原文的基礎上,還講了一些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步驟和技巧。
總之,在支教中,我們傳遞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是對學習的熱愛,對未來的渴望,和來自老師的愛和關懷。我們從支教過程中更感受到了同學們的善良,熱情,懂禮貌。雖是冬季,但支教總有溫度,讓冬日光景不再寒冷,而是充滿愛與希望。
王詩悅
202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