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為了充分領略中醫藥博物館的魅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第一臨床醫學院薪火實踐團“尋醫問道”小隊尋訪了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并重點參觀了鎮館之寶-針灸銅人。
博物館簡介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成立于2003年,基本陳列有醫史綜合館、養生康復館、針灸推拿館、中醫文化館、中藥方劑館、中醫科教館、校史陳列館、中藥標本陳列館八個部組成,是洋洋大觀的中醫藥知識寶庫的一個縮影。其鎮館之寶——清朝乾隆御制的針灸銅人更是體現著中醫藥風采。
參觀內容
壹
欣賞琳瑯滿目的文化精品
貳
鎮館之寶——清朝乾隆御制的針灸銅人
這具清朝乾隆御制的針灸銅人,以老婦人形象名傳中外。其體表刻有580個穴位,題跋上用漢滿文注明了銅人頒發給《醫宗金鑒》的謄寫官福海?谷諔馉帟r期,福海家道中落,其九世孫將此針灸銅人賣給了北平的古玩店,首任館長、醫史學家王吉民征集文物時在古玩店發現了這件銅人,但是無力購買。后求助于當時上海的名中醫丁濟民,丁老花了幾乎與購物同等的價錢把銅人運到上海,然后再捐贈給王吉民的中華醫學會醫史博物館。
參觀時小隊有幸采訪了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辦張宇奇老師,在她的介紹下進行近距離了解。
叁
解悟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明
上海中醫藥大學在針刺麻醉方面碩果累累,將古老的針刺技術與現代的麻醉技術在外科領域進行完美的結合,推動針灸走向世界,提高了中醫學的國際影響力。
就此張宇奇老師介紹,該針灸銅人的出現主要有兩大非凡意義:
1、破除了一定的古代封建落后思想。古人認為身體裸露,即使作為雕塑作品也不合禮法,但這阻礙了中醫針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醫學技術的傳承。而這尊老年婦女裸體雕塑的出現,體現了一定的先進性、革命性。
2、代表民間中醫受到了官方的肯定。這尊雕塑作品除了具有醫學上的意義,還因其是乾隆御賜,帶有官方認可的意味,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傳承發展。
接下來張老師延伸了話題,她提到,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十分精微的地步,但清醒狀態下的單純針刺麻醉技術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比如病人對麻醉藥品過敏,針灸麻醉就派上了用場。
最后,張老師表示,希望新時代中醫學子繼承先賢們開拓進取、以人為本的醫者仁心。
心得體會
01參觀了上海中醫藥博物館,令人感到受益匪淺。我們不僅學習了中醫藥發展歷史,更感悟了先賢孜孜以求的高尚精神。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次博物館之旅,增強了我們對中醫藥的自信,同時希望能為中醫藥文化的發揚光大略盡綿薄之力。愿不啻微芒,造炬成陽!—謬藝衡
02上海中醫藥博物館之旅,是一場文化之旅,歷史之旅,更是一場心靈之旅。在這里,我們領略了中國最早的醫學史專科博物館的風采,增加了知識儲備。同時,在尋訪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提升了自己的歷史文化素養,陶冶了醫者仁心的高尚情操,希望這種有意義的活動越來越多、越辦越好!——楊樹
03在這次薪火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學到了很多的硬知識,從文物的前世今生到它對我們如今所帶來的意義,很慶幸可以采訪到這么優秀的老師為我們解讀文物,這讓普通的參觀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也變得生動起來了。
很遺憾因為上海疫情,博物館少了很多市民朋友的身影,也很慶幸自己有機會通過社會實踐來到這里。平日里我們所接受的知識都是來自于網絡書籍,有這樣一個機會能讓我們近距離接觸、觀察中藥標本等意義非凡,都說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讓我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沈旭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