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橋頭五姓,覓紅色印記
7月6日,寧波大學赴海曙慈溪實踐小分隊來到了位于慈溪市橋頭鎮五姓村的五姓抗戰紀念館。紀念館中主要展現了普濟寺、秘密電臺、白石堰伏擊戰等三個版塊的內容,普濟寺是浙東軍分會和“暫三縱”流動駐地,上岙是浙東新四軍第一部電臺設置地,白石堰還留有伏擊日軍的戰斗遺跡……五姓村作為抗戰時期三北的抗日前哨,村中為共和國無私奉獻的革命家更是不在少數。
同時,在五姓村村委工作人員的牽線搭橋下,實踐小分隊有幸采訪到了年近80歲、有著57年黨齡的毛乾堯爺爺。與毛爺爺的初次見面,便是在五姓抗戰紀念館門前。在得知村委會負責中間聯絡的工作人員有事無法到達現場后,毛爺爺和成員們打趣道:“我今天既是客人,又是主人!”在他的熱情邀請下,一行人前往五姓村的標志性古建筑——毛家大屋進行下一步的訪談。
在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中,毛爺爺用感染力極強的慈溪特色普通話向小隊成員們講述了他幾十年的軍旅生涯,包括在象山新兵連的生活、在杭州良渚通信營的學習、在寧波軍分區電臺的夜營經歷以及在警報收信臺的堅守等。講到動情之處,這位耄耋老人還興致勃勃地唱起了在從軍時常常會唱的紅歌。
在訪談的末尾,毛爺爺向成員們展示了“五好戰士”“二級技術炮手”等榮譽證書,還特意翻出了從新兵連到杭州通訊營再到寧波電臺各階段的軍裝照片,甚至還有1958年報送余姚中學的通知書照片。在分享照片時,毛爺爺滿臉都是對輝煌從軍生涯的自豪感,雖然已近耄耋之年,但看著18歲的自己,眼中滿是懷念,仿佛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穿越時空來到了現場。
重走五姓紅色足跡,傾聽了40年代和60年代兩個不同時期的電臺故事,成員們受益匪淺。親切又詼諧的毛乾堯爺爺則用更生動、更直觀的方式,向成員們展現了電臺戰士的活力、能力、毅力和魄力。而那些共同的心情,那些危亡之下爆發出的耐心、信心、忠心和決心,那些一以貫之的電臺精神,也如電流一般,成為民族意識的隱秘編碼,無時無刻,盤旋耳畔。
時間:2022-08-30 作者:范晨卉 來源:寧波大學 關注:
- 訪橋頭五姓,覓紅色印記
- 7月6日,寧波大學赴海曙慈溪實踐小分隊來到位于慈溪市橋頭鎮五姓村的五姓抗戰紀念館,并采訪電臺老兵。
- 08-30
- 三下鄉:講述英雄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
- 6月20日至29山東大學生風華小隊來到了位于渤海之濱的山東省壽光市,走進紀臺鎮吳廟小學,給同學們講述我黨的發展歷程,以及當地優秀共
- 08-29
- 走進阜城縣漫河鎮后李莊村
- 社會實踐活動蓬勃發展,疫情態勢卻不容忽視。在堅持“助力鄉村振興”的核心理念和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的指導下,8月6日,北京科技大學鹿
-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