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學子赴祁門調研徽州目連戲
當日上午,“徽風戲韻”推普實踐隊乘車到達了位于安徽省與江西省交界處的祁門縣箬坑鄉上汪村,目的是探訪承載目連戲的物質文化遺產——古戲臺。群山環繞的古老鄉鎮修建了許多當地人表演目連戲的戲臺,這里的古老戲臺相繼上演著近千年傳承不絕的古老戲曲——徽州目連戲。
實踐隊全體成員重點參觀了嘉會堂古戲臺,其建于清同治年間,現在已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嘉會堂古戲臺,正上方橫梁懸掛著“古韻新聲”的牌匾,兩邊的對聯寫到“怒罵笑啼皆學問,悲歡歸去盡人情”。鄉民們在婚喪嫁娶等重要日子在戲臺觀賞目連戲,村子開會表決的時候,同樣選擇在戲臺舉行。古戲臺幾經修繕,保留了橫梁上精美絕倫的古雕。
古戲臺的對面則是當地的汪氏宗祠。葉老師告訴隊員們:古戲臺作為一種演出場所,不僅有娛樂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維系宗族的血緣關系,徽州人講究忠孝節義、尊祖敬上,演戲時打開享堂的隔門,可與祖宗同樂,使人感到宗族的榮耀;另一方面體現出宗族的威嚴。祠堂是執法的場所,通過演戲既處罰了違法和觸犯村規民約的族人,由他們出資請戲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因此在當地,祠堂和戲臺均建在一起。
團隊隊長趙星月表示村落里有許多遺留下來的古老祠堂,當地人至今還保留著祭拜宗祠的習慣。古老村落依舊居住著許多淳樸的村民,也仍然承載著古老徽州綿延不絕的文化和記憶。
中午,部分同學抵達葉老師家中,向葉老師咨詢了當地的教育現狀以及普通話推廣情況。葉老師表示現在的村里已經沒有學校了,小孩們上學都要去鄉里或者縣城,授課也是普通話,這也是祁門當地積極響應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的一項舉措。但仍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如當地老人對普通話的了解少和興趣低,因此在推普實際過程中仍存在不少阻力。
團隊成員楊晨瑞同學表示,推廣普通話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讓村民明白說好普通話的意義,激發他們對普通話的興趣,使其發自內心愿意說普通話。
當日下午,實踐團隊在葉正初老師的帶領下,前往牯牛降風景區進行實地考察,感受“善為本,孝為先”的文化內涵。相傳牯牛降苦竹林曾是山中劫匪駐扎之處,《目連戲》中《苦竹林》《劫富》等幕即是在此發生。
在牯牛降風景區,實踐團隊與指導老師朱懷謙老師會和,朱老師詢問了團隊行程及未來規劃,強調團隊安全注意事項,并于葉正初老師進行深入溝通交流。
經過此日實地考察和交流,“徽風戲韻”推普實踐隊對徽州目連戲的的人文地理及歷史背景有了深入了解,并且得知了當前祁門縣推廣普通話的大致情況,實踐團隊也將就此提出合適的解決措施以進一步助力祁門縣普通話推廣。
時間:2022-08-29 作者:周翔坤 趙星月 楊晨瑞 來源:“徽風戲韻”推普實踐隊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