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歲月,初心不改
聚焦國家海洋戰略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鄉村振興發展寄予青年的號召,海寶興民-助力鄉村振興之旅隊在助力智慧海洋強國建設,推進幫扶興農政策的背景下,立足國家開發藍色能源戰略,結合各學科人才,以湛江市東簡鎮鄉村養殖產業開展實踐,親身深入博物館了解歷史和鄉村振興發展策略,到鄉村和養殖企業做調研,宣講智慧海洋發展戰略和學習養殖文化,致力于將團隊成果運用到實際中,攜手助農,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參觀湛江博物館
為領悟湛江市沉淀深厚的紅色底蘊,追溯其精神本質,團隊前往湛江博物館了解當地的社會歷史和農工運動歷史文化,感受農民奮起的強大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湛江位于祖國大陸最南端,地處雷州半島,是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漢閩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匯聚地。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湛江內涵豐富、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的民俗民間藝術,保留了大量體現雷州半島文化精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歷史文化遺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珍貴資源。
圖1 非物質文化遺產
湛江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反映了其原住民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精神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本團隊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同時,這也為以后團隊深入鄉村振興的幫扶工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圖2 博物館團隊合影
走訪東海島后海南村
圖1 后海南村合照
團隊向村民宣傳海洋知識,發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人民群眾正確認識和改造自然、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理論指引。近年來,后海村干部群眾緊跟改革開放的步伐,發揮“靠海吃海”的優勢,積極發展農村特色經濟,擴大對蝦養殖業,大興科技興農之路,家家戶戶搞養殖。全村現有蝦池1500多畝,團隊走訪村民養殖場調查發現,目前已有很多村民由養殖對蝦轉為斑節蝦、石斑等其他水產品。村民反映由于海洋污染嚴重,導致水質下降,而養殖對蝦的水質要求高,難以大規模養殖,造成大量養殖場荒廢。
圖2 走訪后海南村
走訪東海島后海北村
圖 走訪后海北村
團隊與當地養殖戶吳先生進行了深入洽談,參觀了養殖場內的斑節蝦,并向他了解近十年來后海村養殖發展的情況,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海洋污染嚴重,導致水質下降。據吳先生反映,海上污染除了村莊周邊工廠排放外,還有海上設備如蓄電池的污染等。此外,本團隊向吳先生詳細介紹項目的解決方案,提出團隊所研究的項目成果-海洋供電寶,其最大的優點是對海洋環境無污染,并且能夠高效持續供電。為此,吳先生對本項目成果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并表示出對其實用可行性的認可。
走訪東海島東南村
圖1 東南村合照
在村委書記的帶領下,團隊走訪東南村沿岸灘涂,采訪漁民后得出海洋污染對灘涂養殖的貝類、藻類、魚類、蝦類等影響較大,從而導致產量降低。
圖2 東南村灘涂合集
走訪湛江市匯昌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圖1 走訪匯昌公司合照
圖2 走訪匯昌公司合集
團隊訪問了湛江市匯昌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許有揚先生,據了解,許先生是廣東海洋大學首屆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經過多年的摸索,他所研發的水產養殖技術對其種苗事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種苗的存活率。但同時也反映出一些問題,種苗培育過程中,飼料水質監測等設備的供電主要依賴電纜,而一些近海的網箱養殖無法采用電纜供電方案,急需一種穩定的自供電方案。
總結調研,整理調研結果
海寶興民實踐團隊前往湛江市博物館和東海島等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向群眾發放海洋知識問卷,科普海洋知識,了解當地水產養殖及捕魚業發展近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切實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對農村發展的概括性總結,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是臨海鄉村振興的重要命題。了解湛江農村發展歷程,向村民科普海洋知識,幫助廣大人民群眾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推動更多人參與到保護海洋的持久戰中。為此,團隊懷著滿腔熱情,投身于基層建設,齊心協力,助力鄉村振興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