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狼牙山五壯士紅色故事介紹
“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把那只從敵人手里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后走向懸崖,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這是小學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的片段,“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狼牙山五壯士”的縱身一躍,驚天動地的壯舉和壯烈豪邁的口號聲穿透歷史風云,在山間林海中久久回蕩。
圖為狼牙山五壯士形象雕塑
圖為大家介紹河北省區域內的抗日伏擊戰
響堂鋪伏擊戰發生在1938年3月下旬,八路軍第129師查明日軍在邯(鄲)長(治)公路上運輸頻繁,沿線警戒較前加強,并在東陽關增設了據點,駐有150余人。為了進一步破壞日軍的交通運輸線,打擊向晉東南進攻之敵,我129師決定以3個主力團,在響堂鋪一帶設伏殲滅日軍的運輸車隊,切斷敵人的運輸線,具體戰斗由徐向前指揮,像這樣的戰斗成果,徐向前在抗日時期,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指揮了上百場。
齊會殲滅戰,是八路軍第120師挺進冀中平原后所進行的第一次殲滅戰,也是八路軍首次取得平原大量殲敵勝利的戰斗。在日軍據點林立的情況下,賀龍將軍集中七個團的優勢兵力,殲滅了日軍一個大隊。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0師主力和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部隊一部在河北省河間縣齊會地區對進犯日軍實施的外線速決的進攻戰。
1939年2月,在抗日戰爭冀南春季反掃蕩作戰中,中國八路軍第129師一部在河北省邱縣香城固誘伏日軍的戰斗。2月上旬,日軍占據束鹿、巨鹿、廣宗、威縣等城后,向南宮、棗強、冀縣地區合擊。八路軍第129師掌握了日軍受襲后必行報復的規律,并偵察得知威縣城為日軍重點據點,守軍較多,決定以第386旅(包括該旅主力和第344旅第688團等,旅長陳賡)隱蔽集結于邱縣城以南香城固附近地區,誘日軍出犯,予以殲滅。7、8、9日,第386旅派小部隊連續襲擊邱縣、曲周等縣城日軍。
圖為介紹抗日小英雄
抗戰小英雄,是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例如從小我們耳熟能詳的“小兵張嘎”向我們展現了一名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透過他,我們看到了中國民族涌現出的一批少年英雄。
圖為介紹地道戰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河北省多地還有地道戰遺址,博物院內還有地道戰模型,供參觀者體驗。
紅色精神永遠在推動我們不斷攻堅克難、破浪前行。在河北省博物院“抗日烽火 英雄河北”展館中,我們感受到了先輩的英勇抗戰,這份“紅色精神”穿越時空,一幕幕的展現在了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