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就如一條桀驁不馴的巨龍,裹泥帶沙蜿蜒東流入海,塑造了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
黃河三角洲。在黃河口的新淤地上,分布著兩大片地球暖溫帶地區最遼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這些濕地對于東營市的生態環境以及黃河的生態環境保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著深化理解認識、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黃河印象實踐隊前往山東省東營市廣利河森林濕地公園進行實地調研。
廣利河森林
濕地公園項目,森林濕地公園原規劃區內多為鹽堿地、水庫及沉沙池等閑置用地。2015年,東營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這片區域進行生態建設,以河流、湖泊、濕地、森林為資源特色,打造集生態保育、休閑運動、科普教育、旅游觀光、主題活動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城市森林濕地公園。在實地實踐的過程中有許多的游客在閑暇時刻在此休閑、觀光,整個公園當中的環境干凈整潔,像廣利河濕地公園這樣的濕地公園不僅有著顯著的水源涵養、生態保護作用,更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為市民朋友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在濕地公園調研的過程中,隊員們同公園內的游客進行了深入地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我們得知在東營市內還有另外數十個濕地公園也和廣利河森林濕地公園承擔著相似的任務,這些濕地公園分布在城市的不同方位,協同發力、共同作用,為東營市的生態環境貢獻著突出的力量。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治水興水迎來了難得的戰略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黃河沿岸將邁入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要在研究歸納前人治理黃河歷程的基礎上,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新時期治水方針,為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歷史經驗與理論支撐,以新時代治水工作重點為指導,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優化水資源調配,打造人水和諧生態格局。顯而易見,濕地公園的建設對于東營的生態環境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東營市堅持“綠為水潤、水為人利、人為生態”的原則,為留住濕地,東營市對黃河口采取了系列搶救性恢復保護措施。通過投巨資修筑防海潮大堤,濕地內圍堰蓄水,在高鹽堿地域人工培育檉柳林和人工種植蘆葦等措施,使4238公頃濕地恢復了原貌,
黃河三角洲的植被逐年增多。完整的濕地可以具備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
土壤侵蝕、美化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
黃河三角洲正處東北風口,一旦失去濕地,以上功能將全部盡失,東營和
勝利油田的建設和發展就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和制約。生態濕地,對黃三角的發展舉足輕重。另外濕地公園還能夠承擔一定的文化宣傳作用,將黃河文化和環境保護意識等融入在濕地公園的景點地標之中,可以對游客及市民起到良好的思想引導作用。
此次實踐隊員們順著濕地公園的美景步步前進,在游客朋友的歡聲笑語中調研,在綠樹紅花、碧水鳥鳴中感受,與其說是得到了許多具有啟發性的調研結果不如說是因為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自然地受到了啟發。東營市的城市區域生態的保護及建設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源遠流長,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中華兒女自古懂得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將會使得這片土地永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