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聆聽世界”文化交流互鑒團構建文明交流的蘇大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世界文化共同繁榮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青年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成為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助推學生全方位成長的重要手段。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深度落實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2022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各項要求,精密部署、多措并舉,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感知中國,聆聽世界”文化交流互鑒團于7月22日至8月5日與老撾蘇州大學學子、越南學子共同舉辦文化交流互鑒活動。
共賞家鄉景觀,厚植家國情懷
家鄉的土地觸動了人們心靈最深處的記憶,以一種神秘又奇妙的方式造就了人們的血肉之軀;家鄉的美食勾起了人們最敏感的味蕾,或瑰麗或清新的地理風光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產生活習慣。7月22日,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感知中國,聆聽世界”文化交流互鑒團在線上開展“我和我的家鄉”主題分享交流活動。
來自老撾蘇州大學中文系的張乘風同學以流利的中文向實踐團成員們介紹了老撾南北方的名勝古跡:位于首都萬象的歷史悠久、景色優美的塔鑾寺;位于老撾北方的著名的古都和佛教中心——朗勃拉邦;朗勃拉邦附近山美水美、適合去爬山的萬容;位于南方的瓦普神廟和孔伯彭瀑布。除自然景觀和建筑藝術外,同學還向我們介紹了老撾的節日風俗。張乘風同學的介紹使成員們領略到老撾作為一個佛教王國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風情,對老撾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來自黑龍江省的于凱妍同學向實踐團成員們介紹了她的家鄉——佳木斯市。 “北方有佳木,鸞鳥棲于斯”,這便是“佳木斯”這一名字的由來。這句詩是文人墨客對“佳木斯”這一名字的注解,是詩意的的闡釋,充滿了美好的祝福與想象。佳木斯是“華夏東極”,于凱妍同學向大家介紹了佳木斯不同季節的景色和人文景象:春季,冰雪消融,花兒初綻,松花江融冰,出現有趣的“跑冰排”現象;夏季,佳木斯人民吃上幾口酸甜可口的冷面來消暑,逛夜市,品美食;秋季,各地人民來到佳木斯的天然濕地親近大自然;冬季,佳木斯大雪紛飛,變成冰雪世界,佳木斯人民熱情開展冰雪運動。于凱妍同學還向成員們介紹位于佳木斯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特色風俗,開闊了同學們的眼界。
孫瑩瑛同學向們介紹了她的家鄉——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其中不乏童年回憶——上海本土糖果大白兔奶糖、上海的標志性建筑群——萬國建筑群、歷史文化街區——外灘、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交融的都市旅游景點——上海新天地、游玩好去處——迪士尼。除此之外,孫瑩瑛同學還向大家介紹了上海的文娛建筑和上海發達的文娛產業、上海的傳統戲劇——滑稽戲、滬劇。通過孫瑩瑛同學對上海歷史文化和文娛產業的詳細介紹,同學們對上海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高度繁榮的文化生活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徐婉華同學向大家展示了自制的視頻,帶領大家走進她的家鄉——四川閬中。煙火味的溫暖——蒸饃、熱涼面早已滲透于四川人血液中。視頻中的素材豐富多樣,角度全面,涉及自然風光介紹、非遺傳承等,將一個古今交織、富有文化底蘊的美麗水城立體地展現在大家眼前,令人神往。
李政同學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家鄉河北雄安新區,他以PPT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生動展示了雄安新區在“步履飛舞這五年”中的深刻變化。雄安新區以嶄新的姿態投身新時代的潮流,打破了大家對本地區“貧窮、落后、封閉”的認知。李政同學還介紹了雄安的歷史文物、特色景區、地方特產等,展現出雄安的文化底蘊。李政同學詳細講述了雄安新區的歷史經緯和紅色文化,不僅使同學們深刻理解了國家設立雄安新區這一“千年大計”的戰略意義,也使同學們自覺接受以白洋淀紅色文化為代表的雄安新區革命文化的深刻洗禮。
其他同學們有序地以PPT或視頻的形式,積極地展示各自的家鄉,老撾學子生動介紹了老撾諸多城市,中國學子形象介紹了黑龍江、四川、廣東、河北、河南、上海以及江蘇多個省份的城市。大家領略兩國的大好河山,深深陶醉在各方大地上的文化中。同學們深刻地領略到了家鄉之美、地域之美、文化之美,意識到每一片土地都有其豐富且深厚的過往,都有大家各自引以為傲的特色地域文化。
共話大學生活,展望光明前景
踏著青春的腳步,同學們開啟了自己的大學生活。在這里,同學們用心感受自己的大學生活,盡情地追逐自己的夢想,無畏地迎接一個又一個全新的挑戰。7月25日,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感知中國,聆聽世界”文化交流互鑒團在線上開展“我的大學生活”主題分享交流活動。同學們以“PPT+講解”、“視頻”、“Vlog”多種方式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生活、在校生活和居家生活等等。
秦珊珊同學和郭雯悅同學兩人合作,以Vlog的形式帶大家走進她們的大學生活。她們一起參加食堂美食節、在校園里漫步、游蘇州古玩市場、和朋友一起團建等等。整個視頻既展現出兩位同學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又展現出兩位同學活潑開朗的性格。她們對生活的熱愛足以感染到在場的每一個人。
蔡行健同學以“PPT+講解”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的大學生活。她將收到錄取通知書及入學之初的感受娓娓道來,隨后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同學們的學習時光以及德語系的特色課程。她的課外生活從德語系特色活動、自己參與校院學生組織所舉辦的活動的經歷、興趣愛好三個方面展開,圖片豐富,內容詳實。她認為學習生活雖然稍顯枯燥但收獲滿滿,課外生活雖然短暫但也讓她有許多獨特且珍貴的體驗。最后,她表達了自己的感悟——感恩相遇,感謝自己的大學生活一路上都有良師益友相伴。
徐婉華同學通過視頻的方式向大家分享她的大學生活。在她的分享中,不難看出她對生活的熱愛——對每一位師者表達感謝,對每一程旅途感到欣喜,對每一次享受美食表示滿足,對每一點小進步感到欣喜……她的大學生活就如同小王子的玫瑰一般,既可愛又浪漫。
于凱妍同學從“學習部分”、“工作生活”、“娛樂生活”、“個人感悟”四個方面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活。在分享過程中,她向大家介紹了大學學習與初高中學習的異同。于凱妍同學提到了自己辯論水平的提高過程,還展示了幾段自己配音的作品,讓大家“聲臨其境”,并分享了英語師范專業的迎新活動、旅行經歷、個人興趣愛好及團建經歷,向大家展示了多彩的課余生活。最后,她還特別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大家共勉,她認為大學的目的是認識自己,讓同學們對大學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
李政同學以Vlog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大學生活,他的分享分為學生活動、學習和生活三個方面。在視頻中,他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愛好、參與的學生組織和校園活動、大學生活和學習的日常,以及許多具有紀念意義的“人生第一次”。其中穿插了一些他在宿舍彈吉他、參加外文歌曲大賽、在校園里看同學們演出的片段,純凈悠揚的樂聲不僅讓同學們感受到了他對音樂的熱忱,也讓大家回憶起蘇州大學和諧又不失活潑的氛圍。
雖然在蘇州及周邊地區疫情斷續出現的大背景下,同學們第二學期居家進行線上學習,較為缺少線下交流的機會,但是通過這次分享,顯見同學們依然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笑迎未來的生活熱情。這次分享,對于每位同學來說,既是一次交流和表達,更是一次治愈和鼓舞。大家相互交流,彼此學習,也對未來的大學生活有了更明晰的規劃和更美好的期待。
共享文藝作品,匯聚青春才智
音樂與電影是兩種藝術形式,也是當代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在本次的實踐活動中,音樂與電影也成為了溝通同學們心靈的橋梁。7月27日,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感知中國,聆聽世界”文化交流互鑒團在線上開展“我喜歡的歌曲或電影”主題分享交流活動。
蔡行健同學為同學們分享了一首泰語歌《โต๊ะริม桌邊(Melt)》。泰語與同處于金三角的地區的語言老撾語、越南語有著相似之處,所以這首歌曲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老撾和越南人民的喜愛。同時,這首歌掀起了許多博主模仿的熱潮,這也是今天她為同學們推薦這首歌的原因。隨后,蔡行健同學也為同學們演唱了這首非常火爆的泰語歌曲,輕快甜美的歌聲拉近了蘇州大學的學生與老撾學生們的距離。最后同學們一起欣賞了這首歌曲,大家徜徉在三位泰國翻唱歌手空靈細膩的歌聲中,閉眼聆聽,感受別樣的東南亞小清新氛圍。
吳伊霏同學用PPT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圖文并茂地向大家展示了一首國風純音樂《浮光》。這是一名音樂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獻給偉大祖國的生日禮物,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繁榮昌盛的美好祝愿。吳伊霏同學對歌曲《浮光》的分享,讓老撾學子領略了中國風歌曲婉轉回環的藝術特征。同學們一起欣賞了網友自制的以《浮光》為背景音樂的短視頻,畫面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與歷史炙熱的生命力,深深打動了同學們。
趙婕同學向大家分享了她喜歡的電影《寄生蟲》。寄生蟲是指寄存在宿主體內汲取營養,生存的生物,暗示這一家窮人吞噬、挖空富人的事件。影片的色調雖有些壓抑,卻很真實。這部電影在社會層面上寓意深刻:窮人想要改變別人看待自己那種嫌惡的眼神,消除自己身上刺鼻的窮酸味。影片將這種強烈的欲望映射出來,體現出社會貧富差距依然較為懸殊的現實。一場荒誕的“寄生大戲”拉開帷幕,欲望的膨脹、矛盾的激化在這里展現得酣暢淋漓,劇終夢碎,同學們不禁發散思維想到人類社會中的其他“寄生現象”。
孫瑩瑛同學分析了她最喜歡的電影《死亡詩社》,這是一部有別于傳統美式電影的作品,它有如莎士比亞劇作般的高級感和質感。該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引發了同學們關于何為教育的思考,鼓勵同學們勇于追逐夢想。大家穿梭于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交織的時空隧道,體悟到詩歌的力量是無窮的,它使人與人之間可以找尋到靈魂的共鳴。
黃艷桃同學以視頻解說的方式向大家分享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肖申克擁有世間最美好的事物——希望,以及世間最珍貴的品質——堅韌,最后得以逃出監獄。同樣,每個人只有滿懷希望并為之努力才能逃離生活的“肖申克的監獄”。正如黃艷桃同學所說,該電影主要想表達的就是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堅持不懈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品質,肖申克正是憑借著對生的希望和永不放棄的信念,才能最終從監獄中逃離出來。這部電影也啟發同學們:當人們處在困境時,不僅要心懷希望,更要為之付諸實際行動。
陳嘉琪同學以視頻的形式與大家分享了電影《楚門的世界》。楚門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他身邊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的,他的親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最終楚門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的世界。電影表達了一個主題:人生如戲。心靈的自由永遠比外在的享受更重要,人的本性雖然對未知充滿了恐懼,但也會充滿探究之心。這部電影的寓意以及獨特性也正是陳嘉琪同學分享此部電影的直接原因。最后大家一起欣賞了《楚門的世界》結尾經典的對白,對《楚門的世界》這部影片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許多同學都積極踴躍地分享了自己喜愛的歌曲或電影:歌曲語種豐富,有西班牙語、泰語和漢語;電影類型多樣,有治愈類的,有文藝類的,有歷史類的,還有以文學和希望為主題的。這些歌曲或電影融貫中西、聯通古今。這不僅是一個交流思想、分享觀點的舞臺,也為來自不同地區、成長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們提供了一個相互了解的機會。大家以分享歌曲和電影為載體,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讓彼此的心靈越拉越近,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在悄然實現。文化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開展,在溝通中同學們凝聚共識。
共談語言魅力,架構文化橋梁
在新時代背景下,語言顯得愈發重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身為新時代的青年,語言學習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保障。7月30日,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感知中國,聆聽世界”文化交流互鑒團在線上開展 “我為什么學習漢語/外語”主題分享交流活動。來自英語師范、西班牙語、德語、朝鮮語和漢語言(輔修)專業的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在分享了自己學習漢語或外語的原因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到專業角度來分析學習語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語師范專業的于凱妍同學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她的第二外語為日語,同時,她還輔修了漢語言。同時學習三門語言的于凱妍同學對語言十分熱愛。正如于凱妍同學所說,語言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過程,只有熟練掌握語言的技術,才能夠領悟語言背后的藝術。學習一門語言,不僅有自身對于語言的熱愛,更體現了對其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的強烈興趣。同時,學習漢語言更是體現了當代青年對于民族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及民族自信,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
西班牙語專業的趙婕同學的分享十分精彩。首先她向大家分享了她與外語相遇的起點——兒時與外國人交流,那次經歷種下了她對外語學習興趣的種子。之后,趙婕同學分享了她選擇學習外語的心路歷程:有對現實因素的綜合考量,更是出于自己的熱愛與志趣。而大學老師的鼓勵更是堅定了她學習外語的信念。最后,趙婕同學從全球化的視角闡述學習外語的重要性:在多極化的世界中,掌握一門外語不僅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更是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一環。
朝鮮語專業的秦姍姍同學分享角度別致。她以“距離產生美”的美學命題為切入口,結合中國傳統詩詞,向大家展現了全世界對美與惡定義的一致性,而語言正是為達成此共識而搭建的一座橋。最后秦姍姍同學以分享自己學習語言的心得為結尾:外語的學習過程是多重享受的過程,其中有“距離產生美”的迷戀,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頓悟……她在分享中展現出自己對于語言學習的無限熱愛。
德語專業的蔡行健同學講述了自己選擇德語專業的有趣故事:高中時期的一次活動中她接待了一位德國中學生,在這個機緣巧合下,她成功與德語結緣。此外,她還提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豐富自身文化內涵”的觀點。蔡行健同學學習德語不僅是為了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提高自己的語言邏輯能力與思維能力,更是考慮到德國在世界舞臺的地位,因此學好德語不僅可以增強自己在時代潮流中的對外交流能力,同時也能夠為講好中國故事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通過本次活動,大家感受到雖然各種語言對美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其所傳達出的價值內涵和精神需求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大家要始終堅定對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的自信心。同時,隨著世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大家深刻意識到成為外語專業人才的重要性,外語人應當利用自己所學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提升語言應用技巧和能力,充分發揮語言的媒介作用,切實講好中國故事,努力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積極探索堅定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互鑒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時間:2022-08-23 作者:李政 來源:蘇州大學 關注:
- 人物專訪——張黃鎮團委書記馬歡
- 天剛剛放晴,太陽自云后探頭,泄了一片華光,和和暖暖,撒在兩旁街道的屋頂磚墻上。伴著涼爽微風,我們來到張黃鎮進行走訪調研,考察當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