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佛塔文化歲月悠悠與時光永恒
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問題日益突出。當我們做了《大學生對天寧寺知名度調(diào)查》后才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常州天寧寺了解甚少。雖然近年來文創(chuàng)項目越來越多,但是對于佛塔的關(guān)注卻寥寥無幾。如何將中國獨具特色的文化展示給世界,又如何做到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成為一道值得思考的問題。
今天,我們將親自前往天寧寺。
窗外的景色交疊,想起去年那天窗外疾馳而過的樹影,我頂著風聲向前行進,在搖搖晃晃的車座上離開了家鄉(xiāng)。十月的家鄉(xiāng)中,燃燼的草灰里還摻雜著碎的木屑,冗雜歲月淹在浮浮沉沉的時間里。早已過了寒露,枝啊葉啊都已不是翠色,鋪一層厚厚的黃在表面,太陽一照滿地堆疊的斑駁。三寸星火照得人間敞亮,三月的事連綿刮過十月,轉(zhuǎn)眼我就輾轉(zhuǎn)于另一個陌生的疆域。我迷茫了。我不知道在這個校園中我是什么,我應該做什么。視線回攏,眼前已經(jīng)能看到那座寺了。
始終覺得佛寺是遠離塵囂的,是讓我虔誠放松的。于是一個人搭車,一個人步行,甚至包也不帶。壇中的蓮,云邊的鳥,眼前的佛塔,都讓我開始追溯、思索和反問中華文化。這些總能讓我聯(lián)想起中國從古至今流傳的美好品質(zhì):海納百川是包容,心懷若谷是謙遜,上善若水是善良,云卷云舒是隨性。也讓我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guān)系如何?”“沒有兩者。路,就是書。”故土滋養(yǎng)人生長,人也應給故土不斷灌輸新的養(yǎng)料,使成為心底溫暖的彼岸關(guān)懷。
這正是現(xiàn)代人所需要學習的,如今每個人都步履匆匆,人群像潮水般涌來又退去。浮躁的社會忘記了文化自信,我們泱泱大國從古至今有太多文化可以學習、傳承。我們都需要學會用文化包裝古跡,用文化去宣傳佛塔。從古至今,歲月流轉(zhuǎn),不變的俗人虔誠的心與寧靜的心態(tài)。
悠悠萬古,長存不變的明月,是永恒時空里的奇跡,常常引起人類的無限遐思。
佛塔文化的意義,也許是看到宏偉的寶塔時,即使說不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也能說“寶塔凌蒼蒼”。也許是在失意時,即使道不出“知來者之可追”,也能道“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當我走進天寧寺,陽光照進古寺的窗戶,驟然覺得刺眼,可是看到被陽光揮灑的柱子和地板,仿佛走入前世,念著經(jīng)文。山林一面陰一面陽,一半黃一半綠。緩緩行進的人群,光線移動,不動聲色,歡聲笑語的幾人,相機咔嚓的快門,這些無關(guān)聯(lián)的此刻,匯聚發(fā)酵,耐心地醞釀著一個帶甜的旅途時光。
晴天樹影婆娑,雨天蛙鳴花落,意境千差萬別。
看到一家三口,滿懷笑意的前來,會想起自己的童年:總是很想念在外出差的父親,也很依戀三人在一起的時光。住在十里八鄉(xiāng)的村子里,心情不好就去田野里奔跑,或者約同齡朋友去捉迷藏。母親會折家門口桂花的枝條送進我的房間,對我嘮嘮叨叨,卻又句句透著關(guān)切。在這樣的日子里,好多年,一直是母親牽著我的手向前走。很懷念那樣的時光,那些光與熱,母親長久注視我的步伐,看我腳步抬起又落下在柏油馬路上,怕我走散,怕我跌落。
看到面色凝重虔誠的老人,會想到高考前父母帶著我來寺里,為我祈愿金榜題名,希望家庭幸福,未來美滿。現(xiàn)在卻是我站在大學的樓道里看母親遠去的身影,用力攥緊扶手,怕說不出一句完整的再見。
十八歲的夢里一直有一條林蔭小道,散滿陽光的水泥路和一陣又一陣來往的人群,醒來后清晰地知道自己坐擁一個理想的夢境,那是大學的樣子。現(xiàn)在真的到了大學,一切和想象中的比對起來是那么熟悉又陌生。校園里真的有一條林蔭小道,每天都在上坡下坡的路上。借著還沒有暗下去的夕陽,我還可以再漫想一程來路的山與水。就像我所期待的那樣,一切都很好,如今雨水已淡,霜降將至,但迎面吹來仍有溫暖的風。風鼓起漫天陳云,鼓起涌動的少年情懷。
在天寧寺實踐的這段日子,我收獲了許多:作為一名志愿者,也算接待了形形色色的人群,我們一行人從游歷天寧寺、聯(lián)系相關(guān)人員、規(guī)劃拍攝腳本到最終拍攝進行雙語配音,一步一步走來,我明白作為一名大學生有義務投身于社會。對社會來說,這是一種擔當與責任;對個人來說,這是一種能力的提升與學習。感謝學校和社會上相關(guān)單位給予我們這樣難得的機會,我們不虛度光陰,而揮灑汗水;同時感謝單位中的領(lǐng)導與隊友的關(guān)心與幫助,分享寶貴的經(jīng)驗。再次回想此次實踐,我有了更深刻的感觸。這不僅是一次實踐,還是一次寶貴的人生經(jīng)歷,更是一個寶貴的人生財富。對于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起到了有效的正向作用,讓我知道不能輕易說放棄,要在磨練的同時收獲更多,在學習的同時收獲快樂。作為一名大學生,大多數(shù)的我們都生活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不愿意走出象牙塔去實踐,可是經(jīng)過此次實踐,我在人與人的交流中學習,在人與人的友情中學習,太多太多值得我再一次實踐了!
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積極走出象牙塔,到社會中去。暑假“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就是讓我們認識社會的有效途徑。不但可以培養(yǎng)我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能力,更加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團隊精神、服務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青春因磨礪而出彩!
時間:2022-08-23 作者:馮雨潔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wǎng) 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