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14億多中國人民統籌常態化精準防控,加強輿論引導和防疫宣傳,依法打擊造謠滋事等違法行為,守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為虛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機,在不安和焦慮的“煽動”下,公眾通過社交媒體制造和傳播大量虛假信息,傳播快、范圍廣、影響大,其中不乏大學生群體。新冠疫情防控持續推進國民網絡接入,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73%,其中網絡新聞用戶數突破7.71億,青年受眾基數龐大,網絡信息傳播的正負效應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出更高要求。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如何提高大學生群體的虛假信息辨別能力。
為提升大學生對于網絡虛假信息甄別能力和促進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由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和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6位成員組成的赴滁州學院大學生網絡謠言甄別能力調查實踐小分隊,于6月18日在滁州學院開展活動。
活動旨在提升滁州學院大學生群體的信息鑒別能力,活動開始前,為獲得原始數據,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實踐小組根據研究大學生對于網絡虛假信息甄別能力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了合理的調查方案。本次實踐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內容主要集中在疫情期間大學生聽到網絡謠言的頻率、是否能夠有效分辨出虛假信息、遇到不確定真假的信息會不會求證、是否傳播過謠言等。遵從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實踐采用了線下+線上的問卷調查方式,活動時間為6月18日至7月18日。
實踐隊員在走訪調查前,搜集了大量大學生和虛假新聞的相關案例。案例如:安徽外國語學院學生郭某東隱瞞行程、翻墻進校,后因涉嫌故意隱瞞活動軌跡、編造虛假信息的違法行為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西安某高校學生為拍攝劇本、博取關注,在微博上發布多條涉疫情防控虛假信息,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被依法查處。福建省漳州市某高校計算機學院黃某某違反規定,擅自偽造腳本程序,觸發學校網絡安全和疫情防控預警,影響惡劣,被處以嚴重警告處分。廣東省廣州市某高校大數據學院學生鄭某某持虛假請假條擅自離校出省旅游,隱瞞個人行程信息,給予記過處分等。
在前期的線下實踐過程中,實踐隊員通過小范圍走訪了解到了第一手數據。在采訪中,隊員發現,以滁州學院為例的大學生群體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容易被各種思潮所影響、自身約束力較弱等原因,對網絡上錯誤或有不實的觀點、言論的辨別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強。隊員向被訪問大學生提供搜集到的虛假新聞案例,講解了虛假新聞對于大學生自身和社會的危害,并宣傳正確的上網方式和虛假新聞鑒別手段,為被訪大學生答疑解惑、認真服務。
經過導師指導和小組討論,研究基于小組的網信體驗和前期小范圍采訪發現,一方面,大學生可以是謠言的制造者。另一方面,經過對媒體發布的編造、傳播涉疫信息報道的不完全統計,涉事主體中大學生群體占比不高,更多的大學生已經融入“吃瓜”網民群體,扮演的是謠言傳播者的角色。有一部分學生在面對與疫情相關的網絡信息時,第一時間會選擇相信,之后才會通過與同學交流或其他獲知新聞的渠道去求證;而另一部分學生一開始便帶著懷疑求證的態度。于是小組繼續思考:部分學生的行為能否代表滁州學院整體學生?在面對虛假信息時,大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如何?能否甄別虛假信息?虛假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如何切實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提高網絡媒介素養?
此次實踐活動,實踐小分隊充分了解網絡謠言甄別能力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重要意義,能夠有效提升實踐隊員們的精神境界和實踐能力。通過研究,小組試圖弄清并解決以上問題,希望能了解滁州學院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現狀并做出分析建議,從而為大學生網絡虛假信息辨別能力的切實提高提供針對性建議,為后疫情時代下仍然嚴峻的網絡空間謠言治理和學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貢獻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