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動各地建立健全家庭盡責、基層主導、社會協同、全民行動、政府支持保障的農村留守群體關愛服務機制和體系,在落實留守老人兒童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關心關愛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農旅融合,文化賦能” 暑期實踐團隊充分發揚厚生精神,深入農村基層,關注并解決留守兒童及留守老人的困擾與需求,推動構建和諧社會。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村民
由于農業發展限制,云南省昭通市甘河村的許多中青年家庭選擇了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現象較為普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留守老人醫療保障問題丞待解決。團隊成員走進留守兒童與留守老人家中,通過集體性宣傳與針對性答疑的方式,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慰問老人
河南南陽的團隊成員走訪慰問了社區老人,在這個炎炎夏日給老人們送去關懷與祝福。團隊成員走訪了社區的吳阿婆。吳阿婆今年已經八十八歲了,自己現在吃不愁、喝不愁,國家對于她這樣的老人每月都發的有補助。雖然需要吃藥但是有國家的醫保兜底,自己也花不了多少錢,自己平時還可以和小區其他的老人在一起聊聊天。吳阿婆看到團隊成員的到來顯得異常開心,她說自己年紀大了,就希望能有人陪她說說話,聊聊家常。
圖為團隊成員對留守兒童進行線上輔導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中最為特殊的一類,在原本最需要陪伴與教育的年紀,卻因與父母的長期分離而逐漸“蒙塵”。團隊成員全力以赴以提高教學水平,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素質為宗旨,為留守兒童進行線上輔導。陪伴教學活動第一天,隊員們早早就行動起來。“線上陪伴教學活動讓我可以將我所學理論運用于實踐,以微小的服務奉獻于社會。”一位組員在課后說道。每位成員都認真執行下發的任務,認真備課以確保學生能夠汲取所學的知識。每一次工作的進展都源于每一位成員的默默付出,都是對教育幫扶做出的貢獻。
通過在家鄉的實踐活動,團隊成員不僅鍛煉了與陌生人溝通的能力,培養了耐心,更是體會到了這樣的工作的平凡和偉大。對社會來講,這是一種責任與擔當,體現當代青年學子的奉獻精神;對個人而言,既是一種自己能力的鍛煉,又是能力的提升,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也是對“厚生”精神的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