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古稱暨陽,由無錫市代管。地處江尾海頭、長江咽喉,歷代為江防要塞,是長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海聯運的天然良港城市。受疫情影響,南京審計大學澄園書院“征澄”社會實踐團隊將擬于7月13日開展的江陰要塞實踐轉為線上調研。

江陰要塞見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海軍的成立。過去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澄部隊營房的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在2004年得到了全面修復, 2008年其又成立江陰名人館,成為展示江陰名人的重要文化陣地。江陰要塞是一處集名人故居、優秀建筑、重大歷史事件于一體的文化遺跡。

江陰處于長江南岸,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人稱“鎖航要塞”,又素有“江上雄關”之稱。此外,在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更是反蔣戰場的起點。江陰要塞旅游區內更設有軍事文化博物館,渡江戰役紀念館等。這都體現出江陰在地理位置上的價值,它仿佛一道樞紐連接了中國南北,也是大江入海的咽喉。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1949年4月21日,大江南北的電波聲中,傳來毛澤東、朱德發布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渡江戰役打響了。六渡長江,支前船工用無畏鑄造“渡江第一船”。船工王小弟駕船載著渡江戰士,向江陰守敵英勇沖鋒,所駕駛的木船成為首先抵達南岸的“渡江第一船”。中共地下黨成員唐秉琳指揮要塞炮臺調轉炮口,向潰逃的國民黨21軍射擊,時任要塞司令戴戎光被活捉,要塞7000余名官兵成功起義。江陰要塞起義的勝利,加劇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的全線崩潰,為渡江戰役的勝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七十多年過去了,歷史的硝煙早已走遠,但 “團結一致、同舟共濟、不畏艱險、勇于拼搏、堅忍不拔、敢于爭先”的渡江戰役精神始終流淌在江陰人的血脈中。江陰攜著“要塞榮光”砥礪奮進,渡江戰役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的江陰人在新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拼搏。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江陰國民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創新創業空前高漲、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黨的建設持續加強、執政能力與時俱進。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縣級集成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全面開放,從跨越溫飽底線到邁進小康門檻,從實現富民強市到實施“六大戰略”,改革開放始終是江陰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精神引領始終是江陰的積蓄能量、奮勇前行的最大財富,未來的江陰,定能在“再出發”的新征途上再創新業、再建新功,奮力開創江陰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