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有感
2022年8月17日為了銘記歷史,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色之路我來行”團隊在大屠殺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歷史緬懷遇難的三十萬同胞。墻上、萬人坑里,既有革命先烈與抗日志士,但更多的是手無寸鐵的婦孺與平民。當我站在這定格歷史的一幅幅照片旁,仿佛看到了侵略者鐵蹄的肆意踐踏,霎那間活生生的花朵孤零飄落,老人化為枯骨,婦女淪為野獸發泄的工具,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道變得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有的只是死一般的沉寂,太陽旗帶來的盡是無邊的苦難。倘若歷史有生命,她也會為此潸然淚下。追憶這一切,并不是糾纏過去,而是永遠銘記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殤,朝著幾十萬國人鮮血所燃起的歷史之光,去走一條科學和諧的民族復興之路。
⾛進⼤屠殺紀念館,⼤家⽴刻被以⽣與死、悲與憤為主題的悲蒼景象所震撼了。紀念館前的警鐘上鐫刻著“敲世紀警鐘,祈世界和平”的⼗個⼤字,提醒著每⼀名有良知的中國⼈勿忘國恥,興我中華。紀念館雖不很⼤,但我卻⾛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我是怎樣⾛出紀念館的,時間似乎在那⼀刻凝固,我們⼜似乎在那⼀瞬間⾛過春秋,⾛過寒冬,⾛到了世界的盡頭…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絕不能患歷史健忘證,決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海深仇!決不能愧對⽆數先烈和死難的冤魂!⼀個⼈、⼀個民族,是需要有點精神的,如果⾃⼰不爭⽓的話,怨天尤⼈沒有任何意義!落后就要挨打,這歷史的教訓太沉痛太深刻。《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上百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東北、西北、臺灣等幾百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割讓;幾百萬兩、幾千萬兩直至幾萬萬兩白銀的屈辱賠款;圓明園、紫禁城中上萬件無價珍寶被搶掠一空;中華民族的軀體被剜上了深深的疤痕。參觀大屠殺紀念館,是一次歷史的洗禮,相信每一位流淌著龍之血液的炎黃子孫,都會沸騰、都會垂淚、都會沉思。去思究為什么有著“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會有如此的災難,去探尋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強之路,去感悟個人在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中的歷史擔當 。
只有沉痛的血淚史才能喚醒一個沉睡的民族,在即將亡國滅種的決斷關頭,大屠殺的暴行喚起了無數人心中對生的向往、對自由的追求。用血喚起血性,“我以我血薦軒轅”。八年抗戰,我們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華民族擰成一股繩,在同盟國的協助下共同抗擊法西斯,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首次勝利!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大屠殺紀念館的每一位來訪者,參觀時無不扼腕嘆息、拍案而起,他們為民族的苦難歷史悲傷、為國家發展的嚴峻現實擔憂。是啊,中國的發展正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但在這大變革、大動蕩、大交融的時代,各種形勢錯綜復雜,中華民族和平發展的道路艱巨而漫長。歷史期待著我們走向盛世、歷史期待著我們繁榮富強,歷史更期待著我們的再一次覺醒!再一次地解放思想、推動改革、促進發展,不改革就沒有希望,不覺醒將同樣滅亡!
歷史激起奮斗。沒有實際行動,沒有數以億計的人們的辛勤勞動,覺醒與激情將化為虛無。值得欣慰的是,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以自身特有的勤勞和勇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但現在的主要問題不是要不要發展,而是發展過程中要不要忘記歷史,要不要忘記這段讓人揪心的過去。有人認為,現在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強調和諧與融合,而記住歷史、記住戰爭,可能產生矛盾、制造摩擦、干擾工作,添了麻煩惹了禍。這種說法貌似有理,其實不然。君子和而不同,記住這段往事是為了化悲痛為力量,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奮進、拼搏進取、篆刻輝煌,讓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過學習紅色文化,能讓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傳承紅色精神,不僅僅只是要求我們理解這種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將紅色精神體現到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去,盡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處理好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自覺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讓我們共同努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文化,奮進新時代。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去做好組織安排的各項工作。把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地去追隨黨前進的步伐,永遠保持自己為黨、為人民、為社會奉獻服務的初心,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時間:2022-08-19 作者:劉寧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人物專訪——張黃鎮團委書記馬歡
- 天剛剛放晴,太陽自云后探頭,泄了一片華光,和和暖暖,撒在兩旁街道的屋頂磚墻上。伴著涼爽微風,我們來到張黃鎮進行走訪調研,考察當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