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漁民號子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代漁民和船工在手工漁業勞動中產生的智慧結晶。為了在新時代讓舟山漁民號子得到有效保護,繼續發揚其精神品質,浙江海洋大學“尋舟音·覓漁跡”舟山漁民號子調研團于2022年7月21日前往洪國壯文化傳播工作室,采訪舟山漁民號子的代表性傳承人洪國壯,與其進行了深入交流,深刻學習了舟山漁民號子的文化內涵,并了解了號子當下的發展現狀。
舟山漁民號子產生和服務于木帆船時代的手工漁業勞作,在今天高度機械化漁業發展的時代,舟山漁民號子已經逐漸失去了其功能性價值。但它源自生命質感的純粹的聲音、如大海般恢弘澎湃的氣勢,奔放著漁民船工豪邁豁達的性情和濃郁的海島民俗氣息,值得被銘記。
2004年,中央電視臺下發“搶救文化遺產”的任務,洪國壯毛遂自薦,被舟山市文化館館長充分認可,前往北京錄制漁民號子;2007年,洪國壯與其團隊拿到了國際性獎牌——“漁民號子王”;2008年,經岱山縣非遺保護中心申報,舟山漁民號子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洪國壯獲得“漁民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殊榮。同年,海山小學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舟山漁民號子教育傳承基地”,洪國壯在校開展舟山漁民號子課程。此后,洪國壯與其團隊每年不斷開展號子表演,并多次參加國內外大賽摘得獎項。
“現在基本上沒有人在傳承這些東西,而我在做這些工作。我不想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么寶貴的財富、優秀的海洋文化帶進棺材里,我一直是這么想的,所以我一直在做這個事情。”洪國壯這樣說。他雖已過古稀之年,但依然堅持著舟山漁民號子的傳承工作。為助力舟山漁民號子的保護工程和發揚傳播,也為了實現洪國壯堅守的初心,實踐團邀請洪國壯錄制漁民號子的教學微課,用于推廣促進更多人群了解號子,助力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

圖為舟山漁民號子傳承人洪國壯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洪國壯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