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臺州8月16日電】(通訊員:王如珍)“游天臺,橫空石橋小。松風吹茵露,翠濕香裊裊。應真飛錫過,絕潤渡云鳥。舉意欲從之,翛然已松杪。微言燦珠玉,未說意先了。覺來如墮空,耿耿窗戶曉。”
追隨先賢的腳步,響應“浙東唐詩之路”的號召,2022年8月1日浙東唐詩之路調研小組天臺小分隊來到浙江天臺,就國清寺進行了持續兩天的古寺文化調研。伴著露氣晨林,讓我們一探這幽幽古寺的神秀與佛蘊。

宋孝宗問:“天下名山名寺哪里最好?”學士宋之端答到:“太平鴻福,國清萬年”,可見國清寺非同一般。國清寺最初名為天臺寺,是作為佛教天臺宗的總道場而建立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多次的毀壞與修繕。我們現在所見的國清寺與最初的國清寺早已大不相同。以日本天臺宗欲來天臺山國清寺交流學習天臺宗教義為契機,1972年4月,整修國清寺委員會成立,除了對國清寺進行整修,還將大批文物從故宮運送至國清,由此,才有了我們現在的這座氣勢磅礴又不失莊重肅穆的千年名剎。

國清寺山青水秀,風景幽美,與齊州靈巖寺、潤州棲霞寺、荊州玉泉寺,并稱天下“四絕”。寺前“雙澗回瀾”,為天臺八景之一,清代禮部待郎齊召南詩云:“帝繞高山黛色進,琴鳴左右亂流泉。同趨石瀨爭潮海,銅映云松寫幻天。拍票賦的借力笑,平源餅得我何城。只看水上文章好,極目淪漪注野田。”澗上有一百歲石橋跨立兩岸,名為“豐干橋”。越橋而望,即見“陏代古剎”照壁,再往里,就正式進入國清寺了。

寺院是一個民族佛教興盛的象征。大雄寶殿中重十三噸的明代青銅釋迦牟尼坐像常年有信徒參拜;中國第一個五百羅漢堂內,幾乎每位羅漢座下都有貢品甚至游客求保佑扔的硬幣;大雄寶殿前的清代青銅寶鼎香火不斷,外圍滿載硬幣;魚樂國的池塘里每年都有人放生魚龜,廣行善事,積攢功德......寺內常年絡繹不絕、香火不斷,恰恰證明了國清之昌盛,佛教之興盛。

中外文化交流從另一個角度映襯著寺廟的博大精深,國清寺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有著燦爛的輝煌歷史,隋代報恩塔就是見證。報恩塔建于隋代,是佛教天臺宗的祖庭,并為中日、中韓的友好邦交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唐貞元二十年,日僧最澄偕其弟子義真到天臺,學習天臺宗教義,并依道邃受菩薩戒,次年攜著中國贈送的佛教經論疏記二百余部回國,于比睿山開創了日本佛教的天臺宗,對日本歷史文化發生深遠影響。中韓兩國佛教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南陳時,新羅僧緣光即于天臺山國清寺智者大師門下服膺受業。

同時,國清寺廣結善緣,多行善事。為社會和宗教界做出了極好的表率。據我們小隊了解,國清寺定期指導宗教界開展扶貧濟困、敬老助學等公益慈善活動。不過對當地居民來說,每年的臘月初八即佛誕日的施粥或許是更加樸實無華的善行。在信眾中,臘八粥有八樣,最多有十八樣,有谷類、豆類、補品類等。無論在信眾之中還是民間,都有一種吃了臘八粥希望得到佛祖庇佑,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的習俗和信念。但現在的臘八粥早已不是佛教信徒的專屬,國清寺“施粥濟民”從來不分對象,只要你愿意前往國清寺,你都能領到一碗屬于自己的臘八粥,直到全部粥點派完。除此之外。寺中僧人還會提前將臘八粥的原料按量一份份細心配好,送往醫院、公益機構等等組織和個人手中,鼓勵人們在臘八當天都來煮粥、施粥。人們常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而國清寺努力做到兼濟天下的同時,還鼓勵人們去行善積德,實為大氣魄。

一如天臺匿于群山之中,國清寺隱于天臺山中。晴光淑景,芳草遠山,有著千年底蘊的國清古剎讓來訪者免于世俗的煩躁與蕪雜,在一縷縷香火氣與一陣陣誦經聲中,求得內心的寧靜。天臺宗講“真空妙有”,所以了無一念一塵,所以森羅萬象,是以國清寺包容萬物、普渡眾生,讓每一位來訪者心曠神怡,如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