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八點左右,調研團隊成員來到這座“嵌在山上”的小村莊,太陽未升起,卻已逃不過伏暑天蒸騰的熱氣。從村口進入,一路遇到村民熱情地介紹村莊的現代化發展。
首先引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街道,灑水車經過,地面還殘留著未干的水跡。近年來,村子里新配備了環保作業用具,建立并完善了村清潔和垃圾分類機制,力爭建設美麗鄉村。此外,公交線路經過良好的規劃也為村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隨后,經過村民的介紹,調研團隊了解到本村還開展了多種文化宣傳活動,并在各個區塊打造文化宣傳長廊。多種休閑娛樂設施和小廣場也使得村民能夠享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
此外,當地村民介紹說:“近年來村子的建設一直不錯,除了這些肉眼可見的亮化工程,村務治理也借助數字設備實現了全面升級。”
團隊成員來到了服務中心,在服務中心,負責人向實踐團隊解釋:“本村在發展經濟,擴大產業的同時,加速完善相關配套機制,如已成立消費者服務中心。”
團隊成員了解到,本村最具有數字化特征的鄉村建設是“數字鄉村聯防聯控平臺”。據介紹,村莊實行“網格員負責制”,從而根據地理位置將整個村落劃分成若干個片區,每片區配置一名網格員。且每家每戶都擁有一塊小小的智能屏,通過這塊智能屏,村民可以及時上報事項、村集體交流、傳報體溫以及其他防控信息,由各網格員及時維護。最終,所有信息都會連接到服務中心的中心調度平臺。
下一站,調研團隊根據村務工作人員的介紹來到了本村的“西旦溝現代農業園區”,由今日農業園區的值班工作人員帶領進行參觀。
自大門進入,團隊成員首先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太陽能發電板。原來,本村根據當地地處丘陵區的優勢,充分開發荒山,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引入了太陽能發電處理技術。
緊接著,團隊成員進入主園區部分一探究竟。該園區的主產業為果樹栽培。針對果樹灌溉水源問題,通過詢問正在進行果樹澆灌的本村村民,調研團隊了解到整個園區依山勢而建,整體呈坡體傾斜勢,而果園區處于園區的較低處,依靠高處自建的水庫和水井可完成自上而下的澆灌,還會節省許多泵水的動能。
此外,由于園區不僅有蘋果樹,還有桃樹,李樹和核桃樹等,所以園區內的澆灌采用了分片區精準灌溉的現代化配置方法,不僅要將喜水的與不需要太多水的果樹分開,還要將同一果樹按照出產品質分開,方便準確灌溉。
緊接著,團隊來到了園區的創新中心。
正在對果樹修剪工人指導的負責人趕來為實踐團隊介紹到,園區與大學進行合作,將高校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園區。如為適應園區干旱缺水、土質貧瘠、易遭極端天氣的環境,高校團體研發的矮化樹種被引進。關于果樹澆灌,她還補充到,對于一些不需要太多水卻又需要保持土壤濕潤的果園區,一般采用噴灌形式以節省用水,并就創新區的模型向團隊成員進行了展示。
在下山的過程中,團隊成員詢問到園區的效益問題。負責人回答到:“園區對村莊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但帶來的社會效益也是不容忽視的。今天,園區實行工作制工資制,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問題。”
此次孫家莊實地調研活動令實踐團隊受益匪淺,團隊成員深刻地認識到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孫家莊在不斷探索之中努力蛻變,結出豐碩的果實,成為鄉村振興中的優秀范本,是千千萬萬個走在鄉村振興路上的村莊的縮影。
文字:魏璐璐 馬思源
圖片:魏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