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7月14日,南京師范大學“農旅融合,文化賦能”暑期實踐團隊前往江寧區秣陵街道觀音殿村,實地調研觀音殿村鄉村振興發展現狀,采訪當地回鄉創業者徐先生,深入探究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的結合路徑,體會文旅融合之路,助力鄉村村振興。
尋藥坊,談初衷
觀音殿村作為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專門設立了非遺民俗文化創意市集,致力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其中的非遺項目——“蘇太醫的錦囊妙計”,即徐先生與同學合作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將文化創意產品賦予傳統的健康養生功效。
14日上午,實踐團隊到達觀音殿村,并與非遺項目“蘇太醫的錦囊妙計”的負責人徐先生取得了聯系。“蘇太醫的錦囊妙計”起源于徐先生2017年注冊成立的“藥韻琉香”中醫藥養生文化創意產品品牌,作為當地創業項目,致力于傳播中醫藥文化,為當地游客與村民提供產品與服務,促進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實現當地增收、創收,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非遺項目“蘇太醫的錦囊妙計”
徐先生帶領實踐團隊成員參觀了“蘇太醫的錦囊妙計”項目活動中心,正廳展示著各色香包與艾草等養生產品,以及全國各地的游客來游玩時在這里做手工活動的紀念照片墻。參觀期間,徐先生為團隊成員細致地講解了其創業經過以及中醫藥文化(尤其是艾草文化)如何深入當地村民生活。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人民生活健康產生著重要影響,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其價值逐漸被遺忘,而弘揚中醫藥文化、讓中醫藥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這便是徐先生創業的初衷。在此激勵下,徐先生開創了面對面互動式的商業模式,實現村民、游客與中醫藥文化的零距離接觸,以提高中醫藥文化的普及度與接受度,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促進文旅融合,提供發展動力。
鄉愁情,助振興
14日下午,圍繞當地鄉村振興發展、返鄉創業的鄉愁情懷等方面,實踐團隊成員對徐先生進行了面對面采訪。徐先生表示,自己之所以選擇在畢業后就便返回家鄉,開展藥香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并且創建了“蘇太醫的錦囊妙計”非遺文化項目,是為了更好地對艾草文化、甚至中醫藥文化進行傳承。
近年來,觀音殿村為促進產業發展,引入了很多非遺文化項目。非遺文化與當地旅游景點的融合,帶動了當地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也正是因為有了像徐先生這樣一批又一批年輕的返鄉創業者,以創新融合的思維、“非遺+旅游”的模式,盤活了當地文化資源,帶動了當地文旅融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徐先生
制香包,表期盼
圖為團隊成員香包制作場景
當日,為了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感受“文旅融合”,同時表達對中醫藥文化的敬意與對鄉村振興的美好期盼,實踐團隊成員親手體驗了艾草香包的制作。在徐先生的幫助下,團隊成員依次經過挑選布料、縫制包體、填充艾草、固定流蘇等步驟,親手完成艾草香包的制作。
圖為徐先生與團隊成員合影
最后,團隊成員與艾草文化館負責人徐先生合影留念。實踐團隊成員此次體驗香包制作過程,深入認識了中醫藥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深刻意義,也借艾草香包表達了對“傳承非遺文化、促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美好祝愿。
觀音殿村“蘇太醫的錦囊妙計”,成為當地游客體驗非遺文化的必來之處,徐先生以實際行動傳承與傳播非遺文化,弘揚中醫藥文化,與其他返鄉創業者一起,促進文化產業與當地旅游產業的有機結合,以文旅融合帶動、推動當地鄉村經濟發展與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助力鄉村振興。
本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通過親身體驗以及面對面互動的形式,深入了解了中醫藥文化以及“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深刻內涵。助力鄉村振興從我做起,團隊成員意識到,廣大青年需要從提高鄉村振興思想意識、加強與社會各方合作以及增強創新創業能力三個方面入手,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年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