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促興:深入探討旅游發展
為進一步了解當前阜陽市鄉村旅游發展情況,7月25日,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尋根促興”暑假社會實踐調研團前往阜陽旅游發展中心,開展了文旅產業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調研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隊員了解到當前阜陽市鄉村旅游發展較為迅猛,出現了多形式、多樣化、重體驗的產業模式,政府也積極引導鄉村旅游規范化發展。由此可見,文旅產業對鄉村振興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包括提供就業崗位、拉動經濟增長等。
阜陽旅游發展中心黨支部書記張玉清主任參加了此次調研活動。據張主任介紹,阜陽市多旅游景區正在翻新升級。過程中包括潁州西湖、阜南風波港、潁上八里河等,且政府看重旅游產業對鄉村發展的拉動作用。但依舊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受疫情影響景區客流量少、宣傳不到位、景區無亮點導致有市場無吸引力的狀況等等。但政府也積極尋求解決方法,為景區發展提供引導思路。
當問及文旅產業主力鄉村振興工作開展是否存在困點、難點時,張主任表示,當前鄉村旅游存在一些同質化問題,這也導致了景區缺乏亮點,缺失吸引力,但也出現了一些商戶積極尋求轉型,提供一些特色化發展亮點,由此也吸引了大批本地游客。在文旅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困點、難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基礎薄弱。縱向來看我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全國、全省來看,我市人均文體、旅游活動場地數量、質量、品類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整體還處于較低層次,各縣市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依然突出,特別是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文體、旅游供給與群眾精神文化更加多元、更高品質的需求之間不匹配的問題更加明顯。
二是任務繁重。阜陽市常駐人口820萬,任何一項公共文化服務指標乘以這樣大的人口基數,都是一項繁重的任務。以人均體育面積為例,按照要求到2025年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要超過2.6平方米,我市要實現達標,還有330多萬平方米的建設短板。依靠政府投入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難以滿足巨大的需求缺口,必須千方百計撬動社會投入。
三是開發不足。文化旅游業新產品、新業態少,缺少上規模、有特色的配套休閑度假產品。全市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0項、省級33項、市級77項,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12個,數量占全省的23.1%,但全市A級以上景區僅39家、僅占全省的5.9%(663家),國內旅游收入177億元、僅占全省的3.2%(5578億元),說明文旅資源效益未得到充分發揮。
實踐團隊還了解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接收信息的延遲性大大消減,這使得商戶相對于政府做出產業調整更敏感、更為迅速,通過張主任介紹阜陽市周邊出現了較為新穎的經營模式,包括露營、特色民宿等一系列模式,為鄉村旅游提供了新思路。
“尋根促興”團隊與阜陽市旅游發展中心張主任進行訪談
經討論,解決提及的困點、難點的較為高效的解決方式有五:一要抓好鄉村旅游“421”行動;二要抓好“安徽人游安徽”活動;三要抓好“皖美好味道”推廣;四要抓好“新徽菜 名徽廚”行動;五要抓好疫情防控等安全工作。
接著,團隊成員就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情況向張玉清主任等人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并和與他們進行了溝通交流。
當問及是否又考慮將文創產品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推動鄉村振興進一步發展時,張主任表示,當前旅游發展中心已經有設計一些文創產品包括定制撲克牌、油紙傘等,但這些產品多以贈送的形式以求達到宣傳效果具體的盈利則會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