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端實驗室設備,只有二手傳感器、自制的防水罩和貼滿便簽的種植記錄本——這是我校“綠色智慧農教”團隊奮戰12個月的根據地。
用雙手解決現實難題
去年雨季,價值千元的溫濕度計因水汽侵蝕集體罷工。團隊沒有經費換新,轉而用塑料飯盒改裝防水罩,電子工程專業同學連夜刷環氧樹脂密封。“現在這些‘飯盒傳感器’已穩定運行半年。”負責人笑著說。為節省開支,他們跑遍廢品站淘來舊水管,學院同學用3D打印機制作轉接頭,拼湊出簡易滴灌系統。
跨學科共創農教課堂
田間成了天然教室。他們發現文科生對溫度變化的敏感度遠超預期:“他們注意到葉片卷曲的細節,幫我們修正了3次澆水方案。”團隊開發的實踐手冊充滿“土辦法”:用手機測光軟件替代專業照度計,拿外賣箱當臨時育苗盒。最受歡迎的“Excel種菜課”上,商學院學生教大家用表格分析光照數據。“農教不該被設備束縛,重要的是培養問題意識。”
在泥土中看見可持續未來
每晚9點,團隊成員雷打不動輪流巡棚。生物系劉陽的維修包里總裝著硅膠和電路板:“上個月寒潮,我們裹著棉被給菜苗守夜。”翻看厚達200頁的種植日志,滿是手繪的蟲害示意圖和潦草的溫度記錄。志愿者在心得里寫道:“親手救活凍傷的菜苗后,我再也沒浪費過食堂的青菜。”
目前,團隊正將設備改造經驗整理成開源手冊。“條件有限,但探索無限。”這個被戲稱為“草臺班子”的團隊,用沾滿泥土的雙手在校園角落埋下了智慧農業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