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 桐城4月20日電(通訊員:何雨晴)近日,安徽中醫藥大學“基層治理調研小組”的同學們走進桐城六尺巷,開展了一場以“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為主題的實踐調研活動。這座因“讓他三尺”典故聞名天下的古巷,不僅成為弘揚謙和禮讓精神的載體,更在新時代基層治理中煥發活力,為大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在六尺巷文化展館內,學生們通過文獻、影像和場景復原,重溫了清代名臣張英化解鄰里爭地糾紛的故事。“六尺巷不僅是美德符號,更是基層矛盾調解的經典案例。”帶隊教師李教授在現場講解中強調,“它揭示了基層治理的核心邏輯——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圖為小組成員前往桐城市六尺巷社區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何雨晴攝
調研團走訪發現,六尺巷所在的桐城文昌街道將這一歷史智慧融入現代治理:社區以“六尺巷調解法”為基礎,建立“網格員+鄉賢+法律顧問”聯動機制,近三年成功調解矛盾糾紛180余起,調解成功率超95%。社區書記向學生介紹:“我們把‘禮讓’精神轉化為‘傾聽、共情、協商’的工作方法,讓居民從‘爭一口氣’變為‘尋一條理’。”
調研期間,學生們還開展了“六尺巷治理經驗”研討會,并設計發放了200份調查問卷。不少同學提出創新建議:“可以開發線上調解平臺,用短視頻還原歷史場景”“應建立‘道德積分銀行’,讓禮讓行為轉化為社區福利”……這些想法得到了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回應。
“基層治理需要青春力量。”團隊成員何雨晴在調研日記中寫道,“我們既要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也要用新技術、新思維解決新問題。六尺巷的故事,教會我們在‘守正’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六尺巷的青磚灰瓦間,大學生們觸摸到了中國基層治理的傳承與創新。從“讓他三尺”的古老智慧,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實踐,這條寬不過六尺的小巷,正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深刻啟示。正如調研團總結報告中所述:“化解基層矛盾,既需法律的‘尺子’,也需文化的‘溫度’;既要有政府的引領,更要讓群眾成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