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關乎國家存亡與民族復興,是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為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青年群體的國家安全意識,2025年1月13日至2月9日,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沂蒙紅脈·國安磐石隊”以“行走的國安課堂”為主題,赴濟南、臨沂兩地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實踐活動,構建“科技+歷史”雙線并行的國家安全教育體系。
探訪國之重器 見證科技強國力量實踐團隊首先前往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工程施工現場,實地考察這一國家級重點工程,親身見證“國之重器”——“山河號”盾構機的卓越風采。該設備是我國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徑盾構機,代表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世界先進水平。團隊成員在現場工程師的講解下,深入了解盾構技術在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自主可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身感受到科技自立自強對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
重溫革命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在紅色文化學習環節,團隊深入山東省臨沂市沂蒙革命紀念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緬懷革命英烈,重溫革命歷史,深刻感悟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在沂蒙革命紀念館,成員們認真聆聽講解員介紹沂蒙人民在革命戰爭中的英勇事跡,深入了解“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的沂蒙人民無私奉獻精神。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團隊成員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肅立默哀,表達對先烈的崇高敬意。
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團隊成員透過珍貴史料、歷史影像,系統了解抗戰時期新四軍的英勇戰斗歷程,深入研究革命遺址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國家安全教育的現實意義。實踐過程中,團隊還通過采訪紀念館工作人員、游客及當地群眾,收集社會各界對紅色文化傳承的看法,以推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的創新發展。
普及國家安全教育 擴大社會影響力在實踐活動的授課與宣傳階段,團隊深入濟南市歷下區燕山小學、洪家樓第三小學,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國家安全知識宣傳活動。通過互動問答、案例講解、情景模擬等形式,幫助青少年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培養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團隊依托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面向中文學習者宣講中國國家安全教育歷程及技術成果,結合生動案例講述國家安全故事,幫助國際友人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國家安全發展理念,增強跨文化理解與友好交流。
深化國安意識 匯聚時代青年力量此次實踐活動對于弘揚革命精神、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地調研和沉浸式學習,青年學子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家安全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現實價值,進一步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國家安全不僅關乎國防與軍事,更涉及經濟、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全社會應共同努力,筑牢國家安全防線。
沂蒙精神再續輝煌——山東大學“國安磐石隊”走訪臨沂紅色遺址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實踐活動2025年1月13日至2月9日,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沂蒙紅脈·國安磐石隊”在臨沂市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實踐活動。該活動以紅色革命遺址走訪為主線,深入沂蒙革命紀念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通過調研、訪談和現場學習,旨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推動國家安全理念落地生根。
走進紅色遺址 追尋革命記憶活動伊始,實踐團隊首先走進臨沂市沂蒙革命紀念館。在館內,團隊成員認真聽取講解員對革命歷史的介紹,詳細了解沂蒙地區在民族獨立與解放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現場展示的珍貴文物和歷史影像,生動再現了先烈們為國家獨立所作出的犧牲與奉獻。團隊成員在參觀過程中表示,此次實地調研使他們對沂蒙精神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為國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歷史借鑒。
深入現場 調研民意共識隨后,團隊前往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成員們向烈士墓碑敬獻花籃,并與現場工作人員和部分前來憑吊的群眾進行了交流。通過采訪,群眾普遍認為,紅色基因是激勵當代人奮進的重要力量,必須不斷傳承。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的參訪,則讓團隊詳細了解了新四軍在抗戰時期的作戰部署和英勇事跡。當地居民和紀念館管理人員一致表示,要將革命歷史教育與國家安全理念相結合,推動紅色文化與現代安全意識的深度融合。
激發青年擔當 落實國家安全理念本次實踐活動以實地調研為依托,通過組織現場學習和互動交流,切實提升了青年學子的國家安全意識和歷史責任感。團隊成員在活動總結時表示,紅色革命遺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建設提供了寶貴精神財富。大家紛紛認為,只有牢固樹立國家安全觀念,才能確保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安全,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臨沂作為紅色圣地,憑借深厚的歷史積淀和革命傳統,為新時代國家安全事業提供了堅實的精神基礎。我們期待并歡迎更多團隊和青年學子積極參與此類實踐,持續推動紅色教育與國家安全理念的深度融合,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