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這座承載著中華文明千年記憶的殿堂,我于2025年有幸探訪這座歷史的建筑。通過實地參觀、互動體驗與文化傳承活動,我以青春視角觸摸歷史脈搏,在文物與科技的交融中感悟文化自信的力量與康衢煙月的可貴。
一、器物無聲,觀其有魂:文物背后的歷史回響
走進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從史前石器到明清瓷器,一件件文物如同時空信使,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演進。唐漢銅鏡的紋飾、西漢金獸的鑄造工藝、清嘉慶五彩龍鳳紋碗的釉彩,皆展現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特質。尤其是金獸的震撼力令人難忘:重達9100克的純金鑄器,斑駁的錘揲紋路中凝結著古代匠人的智慧,讓我直觀感受到“一器一世界”的深意。在特展“觀天下——大明的世界”中,400余件展品將明代中國置于全球化浪潮中。鄭和航海的壯舉、西學東漸的印記、多元包容的文化交融,通過文物與場景還原生動呈現。我在“航海傳奇”篇章中,仿佛親歷寶船揚帆的盛景,深刻理解了開放交流對文明發展的推動作用。
二、科技賦能,觸手可及:沉浸式體驗煥發新生
南京博物院以“一院六館”格局展現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數字館內,VR技術讓觀眾“穿越”至六朝建康城,親身感受古都的繁華;區塊鏈支持的文物NFT展示,則以數字化手段守護文化遺產。民國館的1:1復刻場景更令人驚艷:老式電車穿梭于石庫門間,爵士樂回蕩在街巷上空,同學們仿佛穿越時空,觸摸民國文化的溫度。非遺館的活態傳承同樣令人動容。絨花、云錦等傳統技藝的現場展示,讓我在動手體驗中領略“工匠精神”。正如隊員柏沁妘所言:“五彩龍鳳碗上的紋飾穿越千年依然璀璨,提醒我們文化傳承的使命任重道遠。”

(陳鴻遠在南京博物院對新時代的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數字化結合提出想法)
三、回溯歷史,探尋起源:與滄海桑田歷史對話
南京博物院遠古館內,一具高大的恐龍骨架模型佇立展廳中央,通過1:1復原技術生動呈現恐龍的雄姿。展品涵蓋三角龍、翼龍等多類恐龍,其中一具鳥盜龍骨架清晰展示其植食性特征:長頸、短前肢與強壯后肢的獨特結構,印證了恐龍生態多樣性的奧秘”。而在南京地質博物館,被譽為“中國第一龍”的許氏祿豐龍骨架更以雙足行走的姿態吸引觀眾——兩米多高的身軀搭配短密牙齒,展現2億年前湖泊沼澤環境中植食恐龍的生存智慧”。這些跨越侏羅紀至白堊紀的化石集群,不僅記錄了恐龍王國的興衰史詩,更通過骨骼形態、羽毛印痕等細節,為解碼生命演化提供了珍貴實證。

(陳鴻遠在南京博物院遠古館拜訪恐龍骨架)
四、以知促行,薪火相傳:文化自信的青年實踐
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觀展之旅,更是一次文化傳承的接力。我結合專業特長,以圖文報告和繪畫創作記錄文物細節,將歷史課堂延伸至博物館。也通過系統梳理文物脈絡,從青銅器紋飾到瓷器釉色,逐步構建起對中華文明發展史的認知。 活動結束后,我走進社區和學校開展宣講,用文物故事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正如前輩所言:“這次尋訪讓我明白,歷史不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需要我們守護的珍寶。”
結語: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永恒
南京博物院之行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的根脈,更是時代的瑰寶。當古老的文物遇上數字技術,當歷史的厚重融入青春的創意,傳統文化便在創新中煥發新生。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當以敬畏之心守護文化遺產,以實踐之行賡續文明血脈,在傳承中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