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師探秘濤雒魚燈尋古韻,團隊傳承非遺技藝煥新輝
1 月 10 日,日照濤雒鎮成家廒頭村迎來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文化探尋之旅,主角是曲阜師范大學的“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實踐團隊,他們的目標是有著五六百年歷史的濤雒魚燈籠技藝。這一古老技藝在現代工業浪潮的沖擊下,已陷入瀕危困境,而團隊的到來,無疑為其傳承帶來了新的曙光。
濤雒魚燈籠誕生于漁民的夜間照明需求,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融入了精美的花卉圖案與吉祥文字,成為“年年有余”“豐收吉祥”等美好寓意的象征。當地民謠“照,照,照毛蟲,照得毛蟲害腚疼,針錐扎,麻線縫……”與魚燈籠工藝緊密相連,生動地反映出當地百姓對幸福生活的熱切期盼。成家廒頭村曾以傳統燈籠制作聞名遐邇,享有“北有濰坊風箏,南有廒頭燈籠”的美譽,往昔近 600 戶村民皆精通魚燈籠制作,他們代代堅守匠人精神,傳承這一獨特技藝。但隨著塑料玩具的興起,傳統魚燈籠市場受到嚴重擠壓,如今僅剩下十來戶人家仍在堅守這門手藝。
為深入探究這一瀕危非遺技藝,曲阜師范大學實踐團隊來到了成家廒頭村。在村里,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熱情地展示了魚燈籠的制作過程。制作燈籠骨架的材料是濕地常見的葦蒲桿,每年臘月,師傅們會將葦蒲桿裁切成合適尺寸并彎成圈存放,以防制作過多損壞或無處存放。制作時,師傅利用一塊釘有特定釘子的木板,熟練地將葦蒲桿彎折成段,這一傳統工藝細節盡顯智慧。
隨后,師傅憑借精湛的手藝,迅速將長短不一的葦蒲桿組合成精巧結實的魚型骨架,造型簡約而不失美感。在介紹紙張時,師傅著重強調了“魚肚子紙”和“魚衣子紙”的關鍵作用。只見師傅將普通白紙裁剪后,用手工漿糊把“魚肚子紙”貼在骨架上下兩側,接著在魚形印版涂紅,鋪上白紙用蘿卜壓實,制成“魚衣子紙”并貼于魚身,最后用特制涂料上色,一盞魚燈籠便大功告成。
在此次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全身心沉浸于濤雒魚燈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之中,深刻感悟到其獨特魅力與先輩智慧的完美融合。從選材的嚴苛到工藝的精巧,每一個細節都仿佛是歷史的回響,訴說著先輩們依海而生的故事與對生活的美好祈愿,彰顯出其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也正因如此,成員們愈發清晰地認識到傳承這一瀕危技藝的緊迫性,它不僅承載著民間手工藝的精髓,更是地域文化傳承的關鍵所在。
曲阜師范大學團隊的此次行動,宛如一股清泉注入濤雒魚燈傳承的血脈之中,為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這一舉措在社會各界引發了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各界人士對傳統非遺技藝保護工作的關注與思考。人們滿懷期待,在政府、高校、社會組織及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濤雒魚燈定能持續綻放其獨有的文化光彩,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