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靈澤潤桑榆,共沐養老新皎月——蘇州里河社區調研報告
盛夏時節,炎炎烈日下的蘇州,宛如一個被時光雕琢的古老畫卷,漸次展開。陽光如金色的綢緞,縫補在碧綠的柳葉之間,金碧交映,相得益彰。小橋流水,垂柳依依,正如白居易筆下描述的“夜泊牛渚懷古”,似乎每一個角落都藏有歷史的足跡。而在這熱烈與寧靜交織的畫面中,蘇州科技大學蘇州養老模式實踐研究團隊走進了姑蘇區的里河社區。他/她們來尋找現代都市中熟人社會的溫度,來探訪那些沉淀在歲月里的智慧與情感。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社區食堂。這里并不僅僅是一處食物的供應地,而是情感、回憶與故事的交流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古人曾如此描述生活之便利,而現在,在這食堂中,老人們笑容滿面,歡聚一堂,各取所需,不僅僅是食物,更多的是那一絲絲的溫馨與情感。社區食堂負責人張書記介紹道,物美價廉是他們的準則,為當地老年人給予優惠,關心老年人生活與食品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事。來到食堂,點一份餐,或者打包回家,你可以自由選擇,同時也有養老服務機構負責配送與后勤,社區食堂人員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老年群體服務。
緊接著,團隊來到了社區衛生服務站。在這里,每一個細微的服務都流露著對老人的關愛與呵護。有的為老人把脈問診,有的為他們送去急需的藥品。如同古詩所言:“久病成醫,每疑新方好。”這里的醫護人員就如同熟悉的家人,了解每一個老人的身體狀況,用最專業、最貼心的方式守護他們的健康。尤其是口腔科,那里仿佛變成了一個神奇的煉金工坊。每一位患者,無論年齡大小,都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健康的追求而來。醫生和護士如同煉金術師,他們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是在為每一個人雕琢那最自信的笑容,讓他們重拾與這個世界親密交流的勇氣。白墻、綠植、金色的燈光下,患者坐在診療椅上,閉上眼,仿佛能聽到古代詩人的吟唱:“風前月下,猶抱琵琶半遮面。”當他們重新睜開眼,嘴角上揚的那一抹微笑,仿佛就是那琵琶聲中的最美旋律。
走進社區法律援助室,那里的工作人員耐心解答每一位老人的疑問,守護他們的權益。古人曰:“法之所賦,情之所系。”這里的法律援助不僅僅是對法律的解讀,更是對老人的情感關懷與支持。
行至里河社區的文藝培訓室,仿佛走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繁花似錦的文化園地。此地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對生活情感的再度表達,是對傳統文化的深深敬畏與執著追求。首先,社區人員介紹了舞蹈團,老人們穿著華美的服裝,手捧絲巾,或是輕揚長裙,隨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她們的舞蹈流露出歲月的沉穩,但每一個轉身、每一個步伐,又都充滿了對青春的懷念與對生活的熱愛。正如李清照所寫:“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墨香擴散,筆鋒流轉。老人們揮毫潑墨,每一筆、每一劃都如同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時而波瀾壯闊,時而細水長流,這是書畫培訓的涵養。同時,社區內還有盆景、民俗、合唱等文藝培訓活動和團隊,老人們可以自由選擇。
在晚風微涼之時,偶有社區觀影活動。老人們找好座位,觀賞那些經典影片,古今中外,情感交匯,心靈溝通。如同杜甫所述,“共君今宵盡,不覺夜深人靜。”在這片刻的寧靜中,老人們仿佛回到了那些美好的年代。
離開里河社區的時候,夕陽斜斜,一切都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色。盛夏雖然驕烈,但里河社區的養老模式給予了我們深深的感動。這里充分體現了熟人社會的溫度,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服務都是對老年人的關心與呵護,也是對古老文化的傳承與繼續。
最后,以詩句結尾:“桃花扇底江南水,日暮鐘聲春短時。”讓我們珍惜每一刻時光,致力于為每一個老人創造一個更溫馨、更美好的養老環境。
作者:韓哲 來源:韓哲
- 兜牢民生底線 增進鄉村振興
- 在當前農村問題是我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社會救助工作關系人民群眾的根本民生、緊緊聯系著群眾的心,是基層高效建設、鄉村穩定振興
-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