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書”起源于云南省富寧縣坡芽村,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用圖畫文字記錄民歌的民歌集。社會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如果還按照舊有的思路發展下去,那么就很可能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被淘汰。坡芽歌書作為文化藝術的瑰寶,也面臨這種困境,再加上坡芽歌書的發源地坡芽村仍然面臨普通話仍未全面普及以至相互溝通困難的客觀困難,進一步使得坡芽歌書的發展和繼承受到制約。為了更好地發展和傳承坡芽歌書,天津外國語大學赴云南坡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于暑期來到坡芽村,進行推普活動,帶領村民學好普通話,助力坡芽歌書的文化走出去,讓它在新時代重現活力與生機。
坡芽歌書傳播現狀
坡芽,壯語意為“山花爛漫的地方”,也正是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孕育出了坡芽歌書。歌書內容涵蓋了壯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宗教、審美情感等諸多層面,而81個符號是內在緊密聯系的整體,其所表現的內容有始有終,符號之間不能顛倒,否則就會影響情節的連貫。"坡芽歌書"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本身,它看著是圖畫,寫著是文字,念著是語言,唱著是情歌,有著多重研究價值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由于坡芽村地處深山,極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壯族的文化傳統,也正因為互相交流較少、語言不通等,導致坡芽歌書難以對外傳播,真正知道和了解的人少之又少。
歌圩文化走出去
推普實踐紀實
7月31日,天津外國語大學“挽非遺星光,壯民族特色”實踐路隊成員來到坡芽村開展推普實踐活動。
在活動開始前,實踐路隊成員與當地村民進行了初步的溝通和交流,有幸結識了幾位坡芽歌書非遺傳承人,在和他們聊到坡芽歌書對外傳播的這一問題上,不少非遺傳承人有著相同的顧慮: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坡芽歌書的發展和傳承已經跟不上了時代的腳步了,再加上語言不通導致交流困難,我們講不清楚,別人也難以理解。
前期的準備工作完成后,隊員們決定先從向村民們介紹學習普通話的必要性入手,為下一步工作做好鋪墊。在推普活動中,實踐路隊成員告訴村民們學習普通話沒有年齡之分,而是要在全民中推廣普通話,運用普通話。此外,隊員也考慮到村民們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村民們提供如何學習普通話的恰當建議。
推普結束后,村民們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實踐隊成員進行交流。他們表示:很感謝這次推普活動,一方面讓我們意識到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讓坡芽歌書走出坡芽村有了新的出路,我們感到十分開心。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之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于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發展,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推廣普通話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實踐隊成員將始終走在保護傳承非遺和促進民族團結的路上,繼續推廣普通話,讓普通“花”開遍坡芽村,讓坡芽歌書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