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8月8日,為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生態環保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組建了“綠色長征——保護母親河之江河有我”暑期志愿服務實踐團隊,在長江與黃河流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奏響“守護長江黃河母親河,助力藍天碧水保衛戰”的時代強音。
為探訪長江流域水質和生態環保修復現狀,助力藍天碧水保衛戰,實踐團隊于7月31日前往了湖北省武漢市長江流域漢口江灘和十堰市漢江流域。武漢漢口江灘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漢口地區,是長江與漢江交匯處的一片河灘地帶。漢口江灘是武漢市最具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之一,也是武漢市的地標之一。漢江又稱漢水,中國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于陜西寧強縣秦嶺南麓,常與長江、淮河、黃河并列,合稱“江淮河漢”。二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在當地漁民和湖長的帶領下,同學們親自取水、實地檢測水質,發現水質良好。也在和湖長交談過程中,了解到長江流域的水質現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工業污染、農業排放、城市污水處理不完善、水土流失等。盡管有一些改善措施被采取,但長江流域的水質問題仍然存在一些挑戰。所測結果顯示如今長江地區水質大多呈二類水質,成員何楊柳這樣說:“通過實地取水檢測,現在我對長江流域實現藍天碧水保衛戰充滿信心,在切實的體驗中,感受到生態環保修復政策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團隊成員周翊在長江流域實地取水)
為調研黃河流域水質和綠地資源生態環境現狀,8月4日,實踐團隊又來到了甘肅武威市進行水質和生態環保政策調研。甘肅黃河流域生態基礎脆弱,流域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部分耕地鹽堿化,局部地區位于生態敏感區,水源涵養功能弱,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生態系統極易發生退化,恢復難度大,過程緩慢,污染防治任務艱巨。在實地進行取水后,團隊人員發現水質較差,但周邊地區正在進行人工造林種草,在盡全力改善黃河流域水質及生態環境。
(團隊成員何楊柳進行水質檢測)
團隊成員就目前推進藍天碧水保衛戰等相關工作,團隊成員前往圖書館進行資料查詢,并通過問卷調研的形式向當地居民進行調查。8月7日,問卷調查結束后,團隊成員發現當地人民對節水方法和部分生態環保新政策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團隊一同設計生態環保宣傳單,在社區中進行為其兩天的發放,和長期公告欄張貼。以此行動引導人們深刻理解藍天碧水保衛戰及生態環保修復政策的內容、要求等。
(團隊成員宋靜蕓發放節水宣傳單并進行環保知識講解)
此次華中農業大學生"保護母親河”實踐活動,同學們用腳步踏遍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碧水藍天,用耳朵傾聽江河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同時,將志愿服務轉為社會服務,緊扣時代主題,用自己的方式助力藍天碧水保衛戰,進一步增強了大學生生態環保的社會責任感。
這段社會實踐結束后,成員們感悟良多,本科生周翊感慨道:“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必須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全社會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讓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攝影: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綠色長征——保護母親河之江河有我”暑期社會實踐團 何楊柳 馮夢陽 周翊
投稿人: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周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