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蒙山高,親親沂水長。以沂蒙山區為中心的山東革命根據地是革命戰爭年代全國持續時間最長的老根據地之一,沂蒙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在齊魯大地的具體呈現,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振興夢·沂蒙情”實踐調研團于7月13日前往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聚焦當地發展現狀,體悟“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緬懷革命先烈 賡續紅色血脈
7月13日上午,實踐團成員們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前往第一站“淵子崖抗日紀念塔——山東抗日第一村”,追尋紅色歷史。隊員們聆聽講解員講解,參觀淵子崖紀念碑,深切感受先烈們艱苦奮斗,頑強不屈的精神,重溫紅色革命故事,緬懷黨的崢嶸歲月,了解基層干部與人民群眾英勇對抗日偽軍的故事,堅定了成員們學好專業知識的決心,扎根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奉獻一份力量。
深入工藝基地 厚植鄉土情懷
實踐團成員隨后來到“高榆木梳紀念館——中國木梳第一村”,通過講解員的講述了解高榆木梳的發展歷史。成員們不僅學習了木梳從古至今、由精到細的制作過程,還深入到木梳工藝基地,親身體驗木梳如何由“木”成“梳”,更走進木梳的“帶貨直播間”,深入了解木梳在科技化、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做出的適應及改變。隨著講解員的講解,成員們意識到文物不但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承,而木梳便做到了這一點;當代青年不能僅停留在紙面上,更應該深入基層,助力鄉村振興。
深入基層一線 賦能鄉村振興
最后實踐團成員來到“沭水縣抗日紀念館”,了解當地基層干部為當地鄉村振興所作的貢獻。在走進沭水縣抗日紀念館的過程中,成員們因革命先烈英勇奮斗的精神而驚嘆,為革命先烈舍小為大的精神而動容,不僅了解到基層干部為建造此紀念館所付出的努力,更加體會到基層干部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的決心和意志。
沂蒙精神從未止步,新的故事仍在繼續。活動結束后,成員們表示此次實踐活動受益頗多,以后會深入基層一線,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在廣袤大地上且行且思,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以奮進姿態書寫嶄新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