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海洋與我們的母親河,小黑山島調研之旅
海洋是維持陸地生態系統平衡與穩定的生態屏障,而陸地則是海洋進行開發和保護的重要依托,為更好理解推進陸海統籌、河海共治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聯,煙臺大學海洋學院“黃河入海 環保入心”科考實踐隊走進小黑山島小黑山村,開展2023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由2022級輔導員、實踐隊指導老師王鴻睿帶領6名學生進行實踐。
實踐背景
小黑山島,位于黃河末流的黃渤海灣,四面環海,擁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獨特的河流風貌,是黃河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海洋生態系統有著復雜的相互關系。
近年來,河海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并影響著小黑山島的發展。為讓同學們深入了解河海生態環境現狀,提高環保意識,海洋學院特組織此次暑期實踐活動。
實踐內容
綠色發展科考調研
實踐隊員與小黑山島李成波書記就黃河與小黑山島的歷史淵源進行了探討,對于黃河為小黑山島帶來的資源與挑戰進行了分析討論。并對于小黑山島的海參養殖戶的養殖情況進行了實地的調研考察,交流中,實踐隊員了解到海島產業的發展歷程,以及海參養殖品種、養殖方S式,并以此為基點與養殖戶就如何通過綠色養殖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
交流中,李書記提到:‘‘黃河水土流失問題給島上養殖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沖擊,魚資源捕撈量明顯減少。’’ 港口泥沙淤積相比許多年前格外嚴重,雖然近年來采取了相應措施使情況有所改善,但仍是杯水車薪。要解決島上養殖業出現的問題,關鍵還需從黃河流域入手,只有保護好黃河生態環境,才能實現島嶼養殖產業的高水平發展。
生態環?破战逃
實踐隊指導老師王鴻睿組織實踐隊員與當地村民進行了熱烈討論,通過發放宣傳冊,與當地村民進行海洋災害防御問題的探討。實踐隊員在討論中了解到風暴潮的危害性極大,會造成輪船碰撞,擱淺或沉沒,對灘涂和海邊的養殖區產生影響,從而對于水產養殖及鹽業生產造成破壞。而潮水漫上堤岸會導致財物損失,對于淡水資源造成污染。因此,為預防不必要的損失,應隨時留意相關部門警報,發生風暴潮時不要滯留在海邊,船只要及時返港,輪渡,海洋觀光等必須停止。
除此之外,隊員們還與村民就海洋殺手——溢油進行了相關討論。在石油開發,加工,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原油或成品油泄露入海,不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更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溢油形成的油膜致使海水缺氧從而導致生物死亡,并最終危害人類健康。當我們發現海洋溢油應及時撥打溢油應急電話,遠離溢油海區,不銷售和濫用溢油海域水產品。
實踐隊就什么是海草床,海草床面臨哪些挑戰,以及如何修復海草床問題展開交談。海草具有發達的根系,能開花,產生種子,種類豐富,有紅藻,褐藻,綠藻。海草床是全球重要的碳庫,具有強大的碳捕獲和碳封存能力,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物理干擾,魚類減少,人類活動,氣候變暖等因素,海草生物多樣性降低,為高瀕危等級生物。我們必須加強對于海草資源的好處的深刻認識,提高海草床保護意識,拒絕傾倒垃圾,排放污水,托底作業,人為破壞。
討論結束后,隊員就黃河流域與小黑山島的異同,兩者的淵源以及黃河引流入海島三方面開展了一場黃河知識科普會。黃河流域屬內陸地區,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以平原、丘陵和山地為主,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發展。小黑山島則為一個海島,位于黃海與渤海交匯處,依賴于海洋,具有獨特的海島地貌,其經濟發展依賴于海洋資源的開發。兩者文化風格各有特點。
低碳環保實踐活動
實踐隊員在小黑山島海岸線開展凈灘活動。隊員們帶著垃圾袋和稱重器,沿著海岸線,將沙灘上的垃圾進行清理,海灘垃圾種類很多,包括塑料瓶、包裝袋、泡沫盒等各種塑料制品,纏繞在礁石上的漁網、破碎的玻璃瓶以及磨損的橡膠輪胎帶,實踐隊員對垃圾廢棄物進行稱量、分類、回收后發現垃圾總重竟達7。3公斤。
通過凈灘活動,隊員們發現村民對垃圾分類知識有待加強。因此,實踐隊員針對印象深刻的垃圾,比如盛有深黑色液體的礦泉水瓶,漁網,油漆桶等物品特點與危害進行撰寫并分享,以傳播環保理念,保護河海生態環境。
實踐感悟
面向河海,走向深藍,環保入心
通過此次綠色發展科考調研,生態環?破战逃,低碳環保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海洋與黃河的生態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應承擔起保護河海生態環境的責任,不僅是為了我們自身利益考慮,更是為了子孫后代和整個地球家園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當加強自身環保意識,并貫徹落實到日常實際行動中,接下來,“黃河入海 環保入心”實踐隊將繼續關注海洋與黃河的生態環境問題,為地球家園的美好未來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