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如流,日月如梭,歷史正如孔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隨著時間的河流淌而沉淀留下的寶物,從五湖四海薈萃于博物館,從此與后人發生了羈絆與連結。我們深知這是傳承的意義,數次探訪博物館,并試圖從中挖掘其普世意義。于是我們小組以京杭大運河畔的博物館和它們與人們的邂逅為核心主題,立足于一次次的采訪與調查,竭力追溯文物之美,歷史之美,傳承之美。
在江南的河道邊,枕水而居的工匠們專注于手中的一件件小玩意兒,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匠人文化。拱宸橋邊的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收藏者,館內記載著歷史上璀璨絢爛的工藝美術史,帶我們沉浸地體驗了匠人們的專注與美學。
紀錄片《匠心》里曾有這樣一句話:“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一盞枯燈一刻刀,一把標尺一把銼;一根針線一對剪,一只繪筆一生情。在博物館的二層,林立著這樣一家家非遺民俗的門面,它們緘默無言,卻又訴說著著歷史厚重的文韻。
在與樂清石雕的大師潘先生的交談中,我們受益匪淺。在言及當今非遺民俗生存現狀時,他表示現在國家與政府在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宣傳力度,也很欣慰能看見非遺民俗被越來越多人了解與重視,非常樂意教導更多的青年人學習非遺技術、感受非遺文化。但同時更多不為人知但有著真才學的非遺大師應該被更好地扶持與幫助,幫扶資金應該在實處幫到非遺傳承人,而不該被企業家截斷。
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中,我們與多位優秀的非遺大師都進行了交流學習。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對待工藝經久不變的端正與認真,他們在一刀一刻中詮釋虔誠的熱愛,在一筆一劃間凝煉苦汗與血淚。這些可貴的匠人精神值得我們終身學習與領悟,給予我們在人生中自洽的勇氣。
我們訪問了數位博物館游客與工作人員,在于他們的攀談中,我們也被他們對傳統文化深切而誠懇的熱愛所感動。無論是帶領孩子前來的父母,還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亦或者是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他們所展現的,都是濃厚的學習氛圍與求知之心。近年來博物館參觀的熱度只增不減,更能深刻地映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帶來的對精神世界豐腴的追求。而為了打好這一場博物館文化潮的戰役,博物館本身與它們和當地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進展也需要蛻變。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有關部門也已經將相關舉措提上日程,來適應游客們對博物館的新要求。
“在衰落遺失的邊緣堅守,在快捷功利的繁榮里堅持。”我想這句話是對現今匠人精神最好的寫照。非遺之美,文化之韻,一步一個腳印里都展現著匠心始終如一的堅守,包含著中華文化的歷史文明。我們也將踏著歷史的河流蕩起的漣漪,走向更加遼闊美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