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7月31日電(通訊員 李夢真)為助力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出青年之力。7月23日,河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超能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隊員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城區開展了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實地考察,走訪慰問,深入調查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直面問題、瞄準重點、精準施策,助力生態文明環境保護。
一、背景調查 魯山地處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東麓,縣域面積2432平方公里,轄27個鄉(鎮、街道、中心),555個行政村,總人口102萬,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魯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水資源總量10.4億立方米,水質達國家二級飲用水標準以上。礦產資源有煤、鋁釩土、石膏、花崗巖等7大類40多種。森林覆蓋率54.7%,西部山區高達90%以上,先后獲得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省級林業生態縣等稱號。同時,魯山是全國典型的柞蠶主產區,魯山綢素有“仙女織”美譽。
二、
實踐過程及方式:走訪街道.走進魯山的街道,隨處可見的是垃圾分類的標語,街邊、商販門口、公園里、社區中垃圾分類的理念無處不在、深入人心。深入社區,發掘生態文明,走訪當地居民,進行深度調查,對當地居民調查的統計結果為:總的來說,絕大部分居民認為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的建設與垃圾分類的大力弘揚推行密不可分。對本地人而言,居民認為相較于幾年前變化很大,其變化離不開國家、政府、魯山對垃圾分類的重視,更離不開對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的重視。

圖為魯山街道垃圾分類的一角。李夢真 攝
實地考察.近年來,魯山縣通過增加人工水面、設置野生動物棲息保護地、安裝野生動植物宣傳欄警示牌及加大野生動物巡查保護等方式,魯山沙河流域引來和留住了大天鵝、小天鵝、中華秋沙鴨、赤麻鴨、鴛鴦、黑鸛、白骨頂雞、蒼鷺、白鷺、牛背鷺等上萬只常駐鳥類和越冬候鳥,增加了珍稀鳥類種類和數量,豐富魯山生物多樣性。如今,黑鸛已經連續幾年飛到魯山,在魯山過冬。據觀察,今冬以來,該縣城區沙河段、趙村鎮沙河段等地,都有不同數量的黑鸛集群出現,且數量呈上升趨勢。此外魯山還修建多個公園,綠化生態,凈化空氣。

圖為魯山沙河一角。 李夢真 攝

圖為傍晚人們在濱河公園河邊乘涼。 李夢真 攝

圖為魯山城望頂森公園北門。 李夢真 攝

圖為城望頂森公園內部一角。 李夢真 攝
深入調研.經調查了解,在全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會議召開后,魯山縣多措并舉,全力推進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加強聯動,密切配合。魯山縣環委辦組織縣公路局、交通局、市生態環境局魯山分局、公安局、城管局等部門設置卡點,按照要求對進入城區的重型柴油貨車進行勸導繞行,以減少城區揚塵污染和尾氣排放對魯山縣臭氧的影響。

圖為灑水車在街道實施工作。 李夢真 攝
三、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許多居民雖然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但真正踐行的少之又少,對垃圾分類的更深層次了解更是差之千里,且許多低檔小區尚未做到垃圾分類,問題依舊嚴峻;在魯山縣沙河馬樓段,新植的楸樹、柳樹長勢兇猛,城望頂森林公園城區段占地1500畝,河暢水清,槐林茂密。但仍存在河水污化,寸草不生等嚴峻情況,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整改;空氣質量雖明顯改善,但夏季氣溫持續升高,問題依舊嚴峻。
四、對策分析踐行垃圾分類,垃圾資源化利用。近幾年來,垃圾分類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環保行動,為了切實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我們可以全面實行分類收運、監督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制度、加強環衛收運作業監督管理、大力增強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理能力同時注重宣傳引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低碳生活,綠色出行。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下,大氣環境質量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倡導綠色出行。優先采取公共交通工具、電動車、自行車等綠色低碳方式出行,盡量減少私家車使用,緩解道路擁堵問題;科學駕駛,避免長時間怠速,減少尾氣排放。
低塑生活,為環保出一份力。據統計,我國是世界第一塑料生產和消費大國,每年生產的塑料原材料達到1億多噸,塑料消費制品達到6000多萬噸,日常生活接觸的塑料制品中,79%都只能堆積在垃圾填埋場,甚至進入到了自然環境當中。做好低塑生活,我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塑料制品,以緩解白色污染加劇。例如,出門購物盡量使用環保袋,買菜前可以提前規劃好食材類型,帶好合適的袋子,比如水果使用網袋,現成的熟食可以使用硅膠可折疊飯盒等。還可以重復利用不可避免的塑料制品,不妨發揮巧思,進行多次利用。
五、感悟總結 超能肝隊成員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境理念,綠滿魯山藏錦繡,步履堅實再出發。按下綠色發展的快進鍵,魯山縣交出一份合格的生態建設答卷,并朝著中原實踐“兩山”理論樣板區、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藍圖,繪就更加美好的生態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