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蒼蒼,江水泱泱;文化之風,山高水長”。為響應二十大文化政策的號召,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建文化強國,煙臺大學“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于2023年7月7日至13日在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開展以國學與普通話為主的支教活動。實踐團隊以“UbD”教學新模式為基礎,以“重走文化路”號召為導向,開展學生主體為中心的新型“互聯網+”支教新模式。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國家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積極探索的重要命題。
汲汲學經典,普語傳煙臺。五千年文化長河,三千年國學詩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之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深厚沃土。“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以國學教育為主,與煙臺市愛華文化藝術培訓學校開展教育合作,于7月7日至7月11日開展“UbD”新型國學教育,實現學生國學興趣愛好的提升。
在課程學習中,“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采用了不同以往的課程安排,在國學、普通話課程的基礎上,新增體育、美術、音樂等素質拓展活動,從而實現支教活動的豐富多彩,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深切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
在課堂活動中,“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轉變傳統“灌輸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課堂主體意識,采用“逆向思維”根據學情設定多層次學習目標,切實保障學生“學有所成”,將國學教學落為實處。
“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以標準普通話為媒介,向煙臺展示出青春國學教育的獨有魅力。
“UbD”教學推動支教模式再革新。在實踐活動開展初期,“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對以往國學支教展開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問卷調研。調研結果顯示,50%以上的支教團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對支教地學生采用單一的教學課程,無法體現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改革號召的響應。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模式教學設計方法是團隊對支教模式的新探索。“UbD”意為“促進理解的教學設計”,旨在以逆向的教學設計理念更有效地提升當地學生的國學核心素養和普通話的情景遷移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國學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把握國學與普通話課程下的性質、規律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國學教學轉變,從而使支教活動真正實現數字化、創新化、專業化、多樣化。
7月7日,“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對支教地學生進行了國學素養的考核,對實踐地國學學情有了初步了解,并對其設計了符合實際的“UbD”教學計劃,實現學生主動探索國學的轉變,推動國學學習深入鄉村教育。在7月11日的閉營典禮上,實踐地學生的國學素養有了明顯提升,對國學的熱情有了顯著提高。據問卷調查顯示,選擇“將對國學進行持續探索”的人數占比由68%提升至92%。“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真正做到了“以人為主”的教育模式革新,為教育改革的問題交出了自己的答案。
網絡賦能,線上線下共赴國學之旅。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互聯網逐漸走進日常課堂。但由于鄉村教育的差異,許多鄉鎮小學并未采用“互聯網+”模式進行日常教學活動。“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注重引進“大數據”教學,向實踐地孩子們介紹人工智能“Chat GPT”,分享“數字圖書館”、介紹“數字實驗室”,激發實踐地學生探索欲望,使其跨越時空藩籬,直面浩瀚國學的獨特魅力,增強國學文化的共鳴與認同。
“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科技鑄魂”,“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采用數字技術開展國學支教活動,使國學在課堂上“活起來”、“動起來”,增強實踐地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的熱情與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遺產與精神記憶。習主席說:“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守好民族文化之根,響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語同聲”社會實踐團隊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