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追尋紅色記憶 賡續紅色基因”紅色青年隊于7月3日前往吉安市萬安縣澗田鄉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
研習產業沃土,閃耀青春擔當
團隊成員在上城村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先后參觀了油茶產業基地、光伏發電基地、消費扶貧館,了解到曉東村抓實產業發展“內核”,以油茶、藥材等主導產業為引領,成立赤峰油茶種植合作社,推廣“1+N”油茶種植模式,目前千畝油茶示范基地已取得較好收益。與此同時,曉東村興建光伏發電站,發展林下經濟,建立中藥材生產基地,致力于實現村民用電自給自足,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上城村堅持高效發展,綠色友好,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扎實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駐足河道整治,感悟鄉風文明
隨后,團隊成員前往參觀河道環境整治工程,在河道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施工現場,多臺挖掘機正緊張持續開展施工,對河道進行清表、疏挖,為河道后期修復提升筑牢基礎。我們通過采訪項目首席服務官吳明生了解到,該河道整治提升項目總投資566萬元,項目服務官和工作專班始終堅守在項目建設一線,全力提供項目建設要素保障,切實監督現場項目建設質量,助力項目建設加速跑。經過幾天的走訪,團隊成員發現,澗田鄉在農村“廁所革命”、道路修建、路燈安裝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成效,切實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走訪葡萄基地,助力產業興旺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實踐隊走訪了上陳村富硒葡萄園,通過采訪上陳村黨支部書記陳書記了解到,上陳村積極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采用“村集體+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在提高葡萄品質上大做文章,采用天然甘蔗渣作為有機基肥,凸顯出綠色生態富硒的高品位,得到了萬安周邊地區消費者的青睞。真正地在當地鄉村振興戰略中和產業發展中走出了一條新路,找到了鄉村致富的敲門磚,也使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讓當地農民通過流轉土地就近務工,提高收入水平。

民族要振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青年必現行。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腳踏阡陌,汗撒田間,目睹著基層干群間的深厚情誼,見證著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陪伴著留守兒童慢慢成長,感受著澗田鄉振興發展過程中有力的脈搏,于鄉村振興的社會課堂中書寫屬于我們的青春答卷,讓社會看到了青年力量在鄉村振興中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