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三生黃口兒,春回桑梓放塤吹。2023年7月18日上午,武漢理工大學“啟智鑄材——STEAM科普教育”暑期社會實踐隊為保康后坪鎮中心學校的同學們帶來了一節有關中國古代傳統樂器——塤的科普課程。
首先,主講志愿者張宇昕向同學們介紹并區分了古箏、古琴、瑟以及笛、簫等中國傳統樂器,然后引出本節課的主角——塤。“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塤的音色樸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張宇昕說。
“那塤是怎么來的呢?”一位小朋友好奇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回答這個問題,張宇昕向同學們介紹了兩種關于塤的傳說,然后她又從塤的材料演變、音孔演變兩個方面簡單介紹了塤的發展歷史。塤的起源與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塤的材質多樣,有陶塤、骨塤、瓷塤等,其音孔也由最初的一孔發展到如今的六孔乃至九孔。
“前面說了這么多,那同學們知道塤是怎樣發聲的嗎?”大家議論紛紛,都積極地舉起手來表達自己的猜想。“塤是靠空氣發聲的”“塤是靠嘴吹氣發聲的”……最后,張宇昕和同學們結合之前所學的知識,共同得出了結論:塤是依靠空氣振動發聲的。當氣流經過吹孔和腔體,與腔體內的空氣發生共振時,聲音就產生了。
為了讓同學們深入了解塤,張宇昕邀請了志愿者李義政、王振朝來教大家如何吹奏手塤:先將雙手手掌交叉,拇指壓在關節上,兩拇指之間留一條細小的縫隙,然后向小縫下方吹氣。同學們躍躍欲試,都鼓足了氣,卯足了勁對著自己的手塤吹奏,霎時間,教室里回蕩著悠揚的音樂聲。
時過境遷,塤作為一種古代傳統樂器,如今卻只被少部分人知道和了解。在課程的最后,張宇昕向同學們講述了制塤人張駟的故事,并說“塤是被遺忘的中國天籟,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希望大家能去更多的了解這種樂器,將來如果有機會能將它永久傳承下去。”
(供稿:龔潤東 攝影:劉嘉惠)